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虾仁、红烧牛肉、烤麸、叉烧肉、蘑菇鸡块、雪菜肉丝、黑椒牛柳、粳米粥、椰蓉面包,以及各种炒饭、炒面,还有冻干冰淇淋……这是2021年中国航天员在自家空间站里享用的美食。食谱上主食、副食、即食、饮料等,多达120种。
这一年里,中国人最浪漫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某个位置仰望星空,等着中国空间站在头顶掠过。假如此时正在晚饭或夜宵,当浮一大白。想想多么奇妙: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上,你和航天员或许正在品尝同一道“国民家常菜”——鱼香肉丝或宫保鸡丁。这正是一个美食大国的自豪。
时间就是这么令人感慨。100年前,人类尚未进入太空,而地球上的中国,还贴着“饥饿”的标签。1921年5月19日的《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
“今年春天以来,北方持续干旱,饥荒愈发严重。唐山……五县饥荒尤为严重。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暴尸荒野。田内禾苗枯死,不见绿色。村镇人烟稀落,房屋颓败,一片凋敝景色。逃荒者四处奔走,无力维持最低限度温饱,老弱病残者和儿童生计更无保障……”
当无数中国孩子在今年12月9日收看“天宫课堂”第一课时,他们能想到100年前同龄人的生存状态吗?100年前《申报》那篇关于中国北方饥荒的报道写道,据不完全统计,到5月中旬为止,儿童死于饥饿者已达12377人,被贩卖者达5057人。人价低廉,每一儿童最少仅一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100年过去了,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命运已经天翻地覆。
中国,曾经是一个“饥荒的国度”
北京的炒肝、上海的生煎、重庆的凉面、内蒙古通辽的羊肉沙葱包、广西柳州的螺蛳粉、福建厦门的大肠血、江苏丹阳的鳝丝汤、云南玉溪的焖肉米线、河北黄骅的鸡蛋饼……2021年12月3日,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音视频部与百度携手全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了“小康中国·千城早餐”第四季“温暖的冬季”。像前三季一样,节目受到热烈追捧,大家纷纷留言:“每一集都很好吃”“有了早起的动力了”“这就是小康的味道”……
小康的味道,很美好;小康的梦想,很漫长。
“小康”语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在做一个小康的梦。但实现小康梦,何等之难!
“民以食为天”,不解决温饱问题,谈何实现小康?中国有句俗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国人留下的更多是缺粮的慌乱的背影。
1937年,史学家邓拓在署名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写道:“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为之惊诧,称中国为‘饥荒的国度’……中国饥荒之严重,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
他根据信史,运用统计方法,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第一次全面准确地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至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其中的一些表述,今天读起来触目惊心。譬如,邓拓详细记载了百年前后中国的受灾情况:
1920年,“陕、豫、冀、鲁、晋五省大旱,灾民二千万人,占全国五分之二,死亡五十万人,灾区三百十七县。二月,陕西、甘肃地震”;1921年,“六月,川边地震,豫、苏、皖、浙、陕、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1922年,“苏、浙、皖大水,浙最重……湘省旱。九月,武昌、汉口等处飓风,江水泛滥。汕头飓风,海水高出堤岸丈余,全区房屋被冲没,死伤人数万”。
邓拓认为,灾害之后是饥荒,饥荒又带来人口损失,社会变乱,劳动力激减,土地荒废,农业减产,农民贫困,最终农村经济崩溃,形成恶性循环。他写道:“由于政治的腐败、封建剥削的严酷、战争的频繁,不仅水利组织只有破坏而很少建设,森林也大多被毁灭,加以广大农村经济*,农业恐慌的侵袭,就使灾荒接连爆发,不可收拾。”
100年前,广大农村陷入饥荒,城市贫民也常常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就在《申报》报道1921年北方饥荒之前,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发生了因“米贵”而罢工的事件。
1920年5月初,上海米价不过六七块大洋一石,但到了5月底,就超过十块,一天比一天贵;进入6月,就比原价增加了两三倍,每石高达十六块多。上海市农委政研室原主任顾吾浩研究过这段历史后说,当时一般工人每日所得工资只有两角、三角、四角不等,供一个人消耗都不够,家中老小无从养育。
劳工们原以为做工可以吃饭,后来连做工也没有饭吃,“横直都是一个饿,迟早都是一个死”,所以就决计罢工,涉及水电、造纸、铁匠、皮箱、染织、航运、红木作等几十个行业。罢工工人向厂方提出增加工资,但是实现者寥寥。于是,要么工厂*、工人解散,要么被迫继续挨饿。
饥荒问题如此严重,谁能改变中国?1949年8月,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吞万里如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之际,美国政府为推卸其在中国失败的责任,发表了《中美关系白皮书》,其中把中国发生革命的一大原因归结于人口太多、吃饭成为不堪负担的压力,断言“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并预言新中国也必然因此而归于失败。
历史证明:美国人的这一预言实属梦呓。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解决中国饥荒问题?
从《觉醒年代》到《我们是第一*》
孩子小心翼翼地剥开鸡蛋壳,开心吞咽,笑脸如花。这是电影《我们是第一*》中的一个镜头,许多人看到此处,热泪盈眶。
2021年12月3日,《我们是第一*》电影正式上映。没有明星,没有特效,没有炒作,却有真正直抵灵魂的力量,能让观众在寻常的喧嚣嘈杂中突然安静下来。孩子吃鸡蛋的镜头,摄制于四川大凉山布拖县博作村,胡小明原本是驻村第一*,回城后放心不下,又重返大凉山,与后任驻村第一*罗洪并肩战斗。他们建起了当地第一个幼儿园,又建了个养鸡场,把一部分鸡蛋专门留给孩子们吃。
《我们是第一*》导演任杰说起大凉山的拍摄时,豪壮汉子红了眼眶。他说,胡小明*的母亲卧病在床,甚至认不出他,他本应在病榻前照顾母亲,但出于对大凉山的责任,继续选择留在这里……脱贫攻坚战役中,先后有300多万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超过1800人牺牲,“这就是中国的力量,一群埋头苦*由信仰支撑着的基层党员,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看看这群人就明白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出场,极具喻义:瓢泼大雨中,满街穷苦的小商小贩冒雨叫卖,人贩子公然卖着孩子,形如槁木的乞丐在哀号,军阀士兵骑马冲击百姓……*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在人群中逆行。
1920年10月3日,上海《劳动界》第8册发表了一篇题为《工人如何对付米贵?》的文章:“米是我们活命的根源,那些有钱的老爷们,就是米再贵一点或者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在我们一天只拿得几角钱来活命的工人,米的贵贱就是有生死的关系了。”结论是:必须起来斗争。此文作者名叫李汉俊。1921年7月,他成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一大会议就是在他的胞兄李书城的寓所举行。
旧中国土地垄断问题,是导致饥荒中国的关键因素。自1927年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期间,前方作战,后方土改,互相支撑,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顾吾浩说,从新中国成立后完成土改,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取消农业税,十八大后提出“精准扶贫”……丰衣足食才能国泰民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调动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延续数千年的饥荒问题。
来自刚刚闭幕的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消息:全年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这意味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会议同时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顾吾浩表示,中国共产党素来居安思危,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精神深刻改变中国,制止餐饮浪费、提倡“光盘行动”,意义深远。“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更是千百年来治国之道的经验总结,尤其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对照历史,才知今天不易。红军长征途中过贵州,多位亲历者都难以忘记在饥饿中挣扎的穷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作“干人”,一个个枯瘦如柴。《红军长征记》一书中,描写了与红军共度春节的“干人”们的心声:“红军先生如果不是你们来了,我们连年饭也吃不成哩!……你们救了我们干人儿的命呵!”
历历在目,换了人间。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2021年5月23日,长沙大雨未歇,无数人自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交通严重拥堵,出租车司机免费运送,吊唁者在雨中排着长队,袁隆平的遗像前摆着一杯杯大米,堆满了鲜花,长沙满城的花卖光了,花店紧急从周边城市调来鲜花,还有一个小女孩拿着自己画的画,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悼念,小女孩的妈妈告诉她:“到了灵堂,要跟袁爷爷说,我吃饱饭啦!”
这是中国人对于一个让自己免于饥饿恐惧的老人的真诚谢意。
袁老已逝,他的事业在继续。没有挨过饿的“90后”年轻画师乌合麒麟,特意画了一幅“禾下乘凉图”来致敬袁老。而袁老生前念兹在兹的海水稻,也在2021年秋天迎来了收割。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袁隆平是中国人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杰出代表。
2021年,上海第一代劳模黄宝妹“双喜临门”:荣获“七一勋章”,迎来90大寿。她给复旦大学的学生讲了一课:旧社会在纺织厂做童工,动不动就挨打,下班要搜身,“工厂里没有食堂,带去的饭馊了也要吃……上海解放后,这一切才结束。”
1949年上海解放后,青帮头目黄金荣在“大世界”前扫马路的场景,让很多人都感叹:一个旧世界,终于被粉碎了。
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的一个新世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世界。
旧上海帮会势力猖獗,鸦片等毒品泛滥,娼妓、赌博是难以割除的毒瘤……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上海这个畸形的“十里洋场”,人民政府进行了犁庭扫穴般的彻底的社会改造,铲除烟、赌、娼等丑恶现象,上海面貌迅速改变,曾经被欺凌的大多数,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
上海解放,成为黄宝妹人生的分水岭:工头取消了,下班不再搜身,大家自己选班长,工厂也有了食堂……主人翁的感觉,让她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1953年起,新中国正式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这一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照看10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巨大的荣誉,化为巨大的动力,黄宝妹所在的国棉十七厂曾传奇般地向新中国贡献了40%的棉布。
在今天的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宏大的理念,落实在一个个细节上。老人就餐曾经是一大难题,不做不行,做多了又吃不完。2007年,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曾开出了上海首个“社区食堂”;2021年,这个社区食堂迎来改造升级,改名为仙霞社区长者食堂,为附近居民提供早中晚三餐,菜品丰富,且适合老年人的口味,少盐少油以清淡为主。
目前,长宁区已经基本建成“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包括102家助餐服务场所。长宁是上海的缩影,老人就餐不再困难,还多了一个社交场所。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14年到2020年,我国居民各种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中,薯类、豆类、蔬菜、蛋类和水果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了;肉类中,禽肉、水产品消费量在上升,证明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健康。
仓廪实,天下安。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100年,从“饥荒中国”到“小康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肖春飞、赵逸赫)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