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事实上,北京自1996年就开始试点推行了,它在过去20多年遇到的所有问题,其他城市都遇到过或者仍将遇到。
垃圾分拣员
63岁的王秀芳(化名)是一名厨余垃圾分拣员,每天早上六点半,她准时赶到三里屯街道北三里社区的一个老居民小区里。六点半到十点半之间,是小区居民扔垃圾的早高峰,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在小区里来回巡视,一有新出炉的垃圾袋,王秀芳就停下来,开始动手分拣。
王秀芳负责14组垃圾桶,她的主要任务是把厨余垃圾分拣到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她是河北邯郸人,穿着绿色工作服,戴黑色口罩、长舌遮阳帽。被随手抛进桶的垃圾袋往往系得紧紧的,一撕开,里面的果皮、菜叶、剩饭剩菜、废纸、塑料还有难闻的味道都爆裂出来。王秀芳先用手把其他垃圾拨弄到一旁,剩下的倒进绿桶里,然后转身从自行车上取下长腿木夹,把刚才没有挑出的其他垃圾夹上来。她不戴手套,动作熟练,一两分钟就能分完一袋,对桶里发出的恶臭早已习惯。
下午的工作时间是两点半到六点半,每天工作八小时,王秀芳一个月能拿到2300多元的工资。六月的北京天气炎热,太阳暴晒下,她外露的皮肤都被晒成了褐色。王秀芳不识字,对网上热议的垃圾分类,她没什么概念。但如果说北京目前还有垃圾分类的话,靠的恐怕正是王秀芳这样的分拣员。
公司给王秀芳的最低工作量是每天一桶半,如果不是小区新近开业的一家饭店,她会担心达不到要求。小区里住的主要是老人和年轻北漂,老居民生活节省,年轻人大多不在家做饭,产生的厨余垃圾少于平均量,新开业的饭店暂时弥补了这个缺口。如今,王秀芳每天收集到2桶厨余垃圾,每桶容量120升,她的同事会定期骑着三轮车过来,把垃圾桶转运至附近的垃圾楼里。
三里屯地区某垃圾楼,工作人员正在转运从小区里收集来的厨余垃圾(张从志 摄)
在那里,我们遇到了坐镇指挥的项目经理,一个年轻人,挺着个肚子,上身T恤,下穿短裤,戴着口罩。经理告诉我们,他们公司在北京承包了很多社区的厨余垃圾收运工作,流程是街道和公司签合同,由公司向各个小区派出分拣员,厨余垃圾集中到垃圾楼后,接下来的运输和处置就交给北京环卫集团。按照小区告示栏上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情况公示表”,这些厨余垃圾会被运到位于大兴区瀛海镇的南宫堆肥厂。
这位经理介绍,在三里屯项目区,他们一共布置了100多个厨余垃圾桶,一天可以收上约50桶厨余垃圾。垃圾楼为他们单独开辟了一块厨余垃圾转运的场地,和其他垃圾的处理隔离开来。站在旁边说话,一阵阵恶臭扑面袭来,十余个工作人员正忙着从车上卸下垃圾桶,大都是老人面孔,说外地口音,污渍斑斑的工作服背后写着“互联网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和“互联网 ”有什么关系?经理解释说,为了鼓励居民主动分类,他们开发了一款APP,居民可以把分好的厨余垃圾拿去找分拣员积分,满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生活用品。
但王秀芳告诉我,大部分分拣员年纪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很少有居民来找她扫码积分,“基本没有人会自己分。”我们按照经理的指示找到了位于幸福三村一处积分兑换点,也没有找到现场负责的工作人员。附近的老居民告诉我们,社区前两礼拜给各家发了垃圾桶,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但是有人拎着厨余垃圾出来,也没见人在那里兑换,只能顺手扔进了垃圾桶。
三里屯某小区垃圾投放点(张从志 摄)
一名社区卫生负责人告诉我们,社区经常搞宣传动员、开讲座,为了吸引大家来还发放小礼品,但是每次来的都是那几个老居民。而且,老旧小区绿化率不高,没有空余的场地,垃圾桶放在谁家楼栋门口,大家都要争来争去,要让大家自己去分类,难上加难。谢新源所在的环保组织零废弃联盟最近启动了一个关于北京垃圾分类的调研项目,他们和志愿者一起分成几个小组,目前已经实地走访了40多个居民小区,其中大部分还是北京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但他们发现,在这些试点,居民主动分类的比率也都不到10%。
自上而下的二十年
2007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了一项大规模居民家庭垃圾调查,当时在读研的谢新源参与了其中垃圾组分调查和报告撰写工作。“当时找了6个社区,总共120户,把居民的垃圾用专门的桶收集起来,还雇了一个阿姨帮忙分拣,收集了一个星期,分析后发现厨余垃圾占到了70%左右。”
厨余垃圾一直是中国城市垃圾分类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建国向本刊介绍,国内生活垃圾的整体含水率在5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而国外这一数字通常在20%左右,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占比太高,而这与我们的餐饮习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含水率高,垃圾品质就低,处理起来相对困难。”
当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后,无论是填埋、焚烧,都会提高处理成本,而且会导致二次污染。拿去焚烧,含水率过高会极大地降低垃圾的热值,不利于控制焚烧炉的温度,增加二恶英的产生概率;拿去填埋,极易产生臭味,增加有毒有害滤液。目前公认的解决厨余垃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堆肥,但堆肥对垃圾的纯度要求较高,如果混杂了过多的塑料包装物,透气性变差,堆肥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北京花大力气把厨余垃圾分拣出来,的确抓住了垃圾分类的一个重点,但是最前端的分类投放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北京环卫集团总经理助理、原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研究所所长卫潘明告诉本刊,他认为,“垃圾分类很重要的一点是谁产生谁负责,谁投放就应该谁分类,如果你这个环节没有分类,那分类的意义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