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怎么获得诺贝尔,莫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3 11:29:07

知名作家莫言,作为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大多以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为背景。他曾多次讲到,他作品的素材来自于他的童年生活,来自于他的家乡。由于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苦难、仇恨和丑恶,包括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仪式上,还讲了他的许多“苦难”故事,不禁使人们感到好奇: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他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深仇大恨,是什么原因造成他把家乡描写得如此丑陋。下面,我们将试图作些解秘。

1

“苦难”的成长之路。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即今天的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他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莫言怎么获得诺贝尔,莫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1)

莫言与姐姐

莫言原名叫管谟业。他的爷爷管嵩峰是一位木匠,靠着一手精细的木匠活儿,在当地受到尊敬。而管嵩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也给莫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家家户户都要向国家交“公粮”,出于私心,不少人在“公粮”中掺假充数,但管嵩峰却从来没有这么做,该交多少就交多少,不论是质量还是斤两,都没有问题。

管嵩峰也很重视教育,把儿子管贻范送进了私塾,前前后后读了4年书。读完私塾后,管贻范留在家中务农,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能写会算,当上了大队会计。

管贻范跟父亲一样,做事很有原则,莫言对此也深有体会。

莫言12岁那年,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壮着胆子拔了一棵生产队的萝卜充饥。管贻范知道后,逮着莫言就是一顿揍,一边打一边说:“我们管家祖祖辈辈,都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你真是出息了啊……”

如果把爷爷和父亲比作两座巍峨的大山的话,那么母亲就像是一条静静的河流。莫言的母亲叫高淑娟,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勤劳、朴素、心地善良。

当年莫言因偷萝卜被父亲揍了一顿后,高淑娟非常痛心,抚摸着莫言的头说:“三儿,都怪娘没本事,没让你吃上几顿饱饭,要是能吃饱饭,就没有这顿打了。”

莫言说,他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的人们当面都嘲笑他,同学们也都笑话他,回家后,告诉了她的母亲。母亲说:儿子,你不丑!你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睛,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莫言怎么获得诺贝尔,莫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2)

莫言与父母

这两个片段,是无数母子生活中的剪影,尽管平淡,却温暖了莫言的童年。

童年对于莫言来说,不亚于一场磨炼,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饿”和“累”。

后来,莫言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我五六岁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那是中国最艰难的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村里的孩子与你们在图片上看到的非洲儿童差不多,骨瘦如柴,腹部膨大。

我们像小狗一样在村子里、田野里转来转去,寻觅可以吃的东西,草根、树皮、小甲虫,都是我们的食物。

有一次,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一车煤炭,有一个孩子率先把一块煤塞到嘴里,响亮地咀嚼着。

我们于是蜂拥而上,抓起煤块吃起来。

吃煤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这些事讲给你们听,你们可能认为我在编小说,但这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莫言怎么获得诺贝尔,莫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3)

莫言父母

莫言的童年,是孤独的。他因为性格孤僻,村里的小孩们不愿与他玩。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放牛、放羊和割猪草。在放牛、放羊的时候,他常常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自言自语地说着胡思乱想的话。无聊的时候,他从牛的眼珠中看自己的影子,随着牛眼珠的滚动,自己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倒立,变换无穷,像个哈哈镜。他还常常对着牛和羊说话,尽管牛和羊仍然低头吃着草,不理他,他仍然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似乎想排解掉心中的一切忧愁和苦闷。

也是在放牛羊的时候,到了秋冬天,莫言引发了一个“烧荒”的嗜好。他说:在田野里、河滩上,当他看到一片片干枯的荒草,自己就有“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于是他就放火烧荒,当火陷随风熊熊燃烧时,他异常兴奋。他说:“在田野里烧草,既很快乐,又不犯法!”

这也或许是莫言苦中寻乐罢。

在莫言童年的记忆里,留下的都是苦难。

他曾回忆道:有一年,家中的自留地里种了不少白菜,秋收的时候,为了能挣点钱,全部都卖掉了,仅剩了三棵小的,并且是长得很难看,实在是卖不掉了的。莫言的母亲说,这三棵白菜留下春节包饺子吃罢。莫言当时很高兴,想着春节可以吃上饺子啦。可是到了春节的前几天,他母亲让莫言帮她将这三棵“丑白菜”也拿到街上卖掉。莫言后来回忆说:他和母亲一起来到街上,当他和母亲站在寒风中,吆喝着卖白菜的时候,他突然地狠起母亲来,本指望这三棵“丑白菜”春节能够吃上饺子,可是现在又卖掉,看来春节连顿饺子也吃不上了。所以,他当时只是想,这三棵“丑白菜”千万不要有人来买,能够留下来还能带回去吃饺子。可是母亲最后还是便宜卖掉了。莫言当时心中是何等怨愤,他一言不发地陪母亲回到了家。这年春节,他们家是靠几块豆腐过的年。

在莫言的童年记忆里,还有他和母亲受到的欺负和屈辱。此事对他的伤害之深,以至于他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向全世界述说了这件事。他说:“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莫言怎么获得诺贝尔,莫言如何获得诺贝尔奖(4)

莫言与母亲

莫言就是在这种苦难、屈辱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直到他21岁时,参军入伍来到部队。至于他参军的动机,是部队里能吃饱饭,他能够脱离苦海。

但是,即使离开了家乡,但莫言在家乡21年的生活经历,就像无法抹去的烙印一般,深深地融进了他的骨髓中,也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莫言后来创作的背景几手都是自己的家乡。莫言说:“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我创作的素材,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

当然,凡是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大都认为他在小说中,把家乡和家乡人描写得过于丑陋。对此本人也有同感!所以,在这里很想与莫言先生对话,有三个问题不解:一是,人生都有坎坷和曲折,遭受点苦难是大多数人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而我们有必要一辈子陷入到“苦大仇深”之中吗?二是,人性整体上是向善的,作为一代作家,应当宣扬正能量,为什么把人性中的“恶”无限夸张和放大,过度宣扬负能量呢?三是,莫言先生是生活在新中国的作家,为什么往往把这些丑陋的东西,折射到国家体制和固家政策上,其用意何在呢?以上三个疑问,请求莫言先生回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