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9 18:26:4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1)

一、1988—1993年4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落后、建设和生产局面散乱的状况,国家决定集中发展轿车工业,确定轿车工业“三大三小”(一汽、二汽年产轿车30万辆,上海大众年产轿车10万辆;天津、北京、广州年产轿车各5万辆)的发展战略。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争取促使二汽轿车项目落户武汉。

1988年1月,二汽30万辆轿车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二汽决定面向全国招标,选择生产环境最优越、提供条件最优惠的地区兴办项目,全国11个省(直辖市)的114个城市为争夺项目开展了激烈的竞争。武汉市成立由市长赵宝江任组长的项目争办小组,本着“最大限度让利、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为轿车项目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16项承诺。5月,武汉市人民政府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转呈《关于建立沌口“试验区”的请示》。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致函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请求将二汽轿车项目定点在武汉沌口地区。10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印发〈关于二汽轿车厂址意见的报告〉的通知》,正式确定轿车总装厂及公司总部设在武汉沌口地区。10月28日,武汉市沌口轿车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长赵宝江任组长。

1990年12月,武汉市沌口轿车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改为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长赵宝江兼任主任。1991年5月,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正式动工兴建。1992年6月,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更名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2)

二、1993—1999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1993年12月21日,武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1994年1月25日,该《条例》经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于2月6日正式公布实施。《条例》规定开发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按照武汉市经济发展长远规划,遵循外引和内联相结合的原则,引进资金、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技型项目为主,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推动武汉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鼓励国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开发区投资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投资兴建基础设施;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个人在开发区进行各种方式的技术合作;武汉市人民政府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3)

三、2000年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该出口加工区为全国首批15个试点之一,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出口加工区,占地面积2.7平方千米(首期开发的0.7平方千米于2001年6月20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8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的实地考核和验收,并于10月15日正式封关运行)。加工区实行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形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武汉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加工区日常管理机构。该加工区享受国家赋予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双重优惠政策。2000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凸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6亿元,比1999年增长27.6%,完成工业总产值151.7亿元,增长22.0%,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4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增长10.5%,新注册企业147个,注册资本15亿元,增长216.1%,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59.6%,出口总值3809万美元,增长152.4%。

在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搞多快就搞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的指导方针,基本形成了以汽车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作出了新的贡献。

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十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积极吸引外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集中、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的区域。

2001—200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五年间共实现生产总值522.4亿元,年均增长19.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89亿元,年均增长44.8%;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08.58亿元,年均增长21.2%。开发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越来越大,200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48.9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6%;完成规模以上现价工业总产值375.06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5.7%,实现工业增加值117.8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5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4%;实现财政收入27.4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7.1%;出口创汇2.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达5.9%;开发区内10个企业位居全市纳税企业100强。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在中西部20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至2005年底,合同投资额超过600亿元。包括本田、日产、中誉、海尔、美的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陆续在开发区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1个来开发区投资兴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涌现出了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冠捷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与此同时,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产业升级换代趋势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有了新进步,涉及汽车、通信、电器、制药等行业的29个研发中心入驻开发区。

开发建设日新月异。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中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投资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之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相继建成了武汉体育中心、垃圾处理厂,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工程,全面改造了东风大道、神龙大道、创业大道等区内主要干道,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53.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7%。实现了IS0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标。开发区产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二号工业区、南太子湖共建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完善。集约用地效益进一步提高。在开发的12.7平方千米工业用地中,平均每平方千米投资3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2005年,平均每平方千米实现生产总值11.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发挥了改革创新的窗口和试验田功能。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在筹措建设资金方面,充分利用财政性资金、银行贷款等,走自筹资金、负债经营、滚动发展之路;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职工实行合同制,干部实行聘用制;在行政审批方面,推行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采购制度,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区域经济;在企业制度方面,培育企业生长机制和发展机制,为企业产权合理流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者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提供保障。此外,还实行了农村劳动力货币化安置、“零收费”“办事不出区”等制度。

和谐社会建设捷报频传。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相继建成江汉大学、新武汉第一中学、三角湖小学等示范性学校,构建了全省第一流的教育链,在校学生达到3万余人;开发区医疗保障设施基本健全,社区医疗服务得到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区内企业及员工参保面达到95%以上;农民动迁安置工作取得成效,拆迁近9000户,以小区统建形式还建135万平方米,并按照“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要求,基本完成了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建,农村城市化工作基本完成;按照有关标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发区计划生育率、流入人口婚育验证率均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农民就业得到有效保证,基本实现户均1.5人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4200元增长到2005年的7300元,年均增长14.8%。

“十一五”时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新的辉煌。

2006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聚集的优势,按照“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发展方针,努力践行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部崛起中发挥引擎作用,把开发区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区的“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5.0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1.2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58亿元,出口创汇7.66亿美元,实现财政收入43.1亿元。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成为开发区内第二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电子电器产业成为开发区内第二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份额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内,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商务部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实施的2006年中国公众最放心的汽车生产厂商民意调查活动中,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以前4名的成绩同时被评为“中国公众最放心的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中国公众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中国公众认为最诚信的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中国公众认为售后服务最好的十大汽车生产厂商”;东风雪铁龙轿车、东风标致轿车入选“中国公众最喜欢的乘用车品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4)

▲2006年4月28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东风雪铁龙凯旋轿车下线

2007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两个促进”(促进开发区赶上沿海发达开发区发展水平,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两个先导”(发挥改革先导作用,发挥自主创新先导作用)、“两个并举”(坚持二三次产业并举,坚持外源型与内源型并举)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不断完善开发区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现代化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有效拓宽了发展空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4.64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7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55亿元,增长96.6%,实现工业增加值224.53亿元,增长21.7%;出口创汇(海关口径)9.5亿美元,增长2.51倍;实现财政收入62.68亿元,增长12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41亿元,增长10.0%,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54个,主要经济指标均居武汉市开发区之首,位列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前茅。12月,来自中环联合认证(北京)中心的审核组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IS09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第三方现场审核,认为完全达到IS09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同意推荐通过认证。此举标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为湖北省第一个通过该项认证的区级行政单位。截至年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范围达192.7平方千米,其中102平方千米为新开发区域,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0平方千米。

2008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支柱产业的发展对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0.9%。以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迁建开发区后,扩大了开发区影响,增强了开发区研发实力。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厂,以武汉佛吉亚通达排系统有限公司、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武汉耀华皮尔金顿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武汉李尔云鹤汽车内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00多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

2009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柱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共生产轿车49.19万辆,比上年增长45.5%,销售汽车49.91万辆,增长45.9%;整车企业完成产值568.57亿元,增长25.4%。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二工厂正式投产,东风雪铁龙C5下线销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了开发区发展后劲。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新批合同外资3.65亿美元;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6.46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6.15亿美元,出口总额10.31亿美元。研究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适时整理推出成熟土地进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吸引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一冶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等大品牌大开发商投资房地产和商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5)

▲2009年,东风商用车品牌500万辆下线

2010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5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8.42亿元,增长36.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8.67亿元,增长22.8%。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成为武汉市第一个过1000亿元产业,全年汽车产销达到67万辆,比上年增长36.2%,完成产值1028亿元。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三大家电企业齐聚开发区,冠捷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电子电器产业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开发区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年底,开发区共有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企业1个、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企业3个。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机构加速汇聚,东风本田24万辆、神龙二厂15万辆、东风自主品牌轿车12万辆等一批重大汽车整车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整车建成产能达到81万辆。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创新发展。

2011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区呈现经济发展平稳快速、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批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180.62亿元,新开工项目30个,新投产项目31个,签约项目32个。重点围绕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开展国内外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年内,投资76亿元的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建设顺利推进;总投资65亿元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加快建设步伐;投资超过30亿元的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一期工程竣工;投资30亿元的美的小家电工业园顺利投产,开发区产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2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推进产城一体化,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美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84.1%。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个,引进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引进汽车整车项目为重点,成功引进总投资65亿元的东风雷诺整车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东风史密斯专用汽车项目和高端轿车改装项目。以整车厂为依托,引进江森汽车座椅项目、纳铁福汽车传动轴部件项目、雷迪特汽车空调项目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格特拉克双离合变速器项目推进进展顺利。引进项目层次较高。新兴产业方面。年内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武汉国际卫星创新园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晨鸣高端生活用纸生产项目及精测电子TFT检测设备生产项目等。第三产业方面,引进了总投资19亿元的永旺综合商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五星级新亚洲酒店和新亚洲心脏病医院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国际汽贸城项目以及阿尔特汽车研发基地项目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6)

▲2013年,武汉汉南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签字仪式

201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汽车产业取得新突破。神龙汽车公司第三工厂顺利投产。东风雷诺整车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并开工建设。东风本田第三工厂、东风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东风史密斯半挂车、东风格特拉克、武汉理工通宇电驱动自动变速箱和新能源专用汽车、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整车、零部件和研发项目顺利落户开发区,投资总额超过350亿元,新引进整车产能达106万辆。全部投产后,开发区整车产能将达到23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极大提升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增强“中国车都”的发展后劲。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以申办中国飞行者大会为契机打造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将发展成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聚集区。微软武汉分公司落户开发区,与开发区在智慧城市项目、扶持新创企业、建立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微软IT学院以及微软技术实践中心等5个方面展开合作。服务业提档升级。成功引进亚洲心脏病医院、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大厦、武汉市政科技信息研发中心等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永旺梦乐城项目顺利开工。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商务城积极推进汉味特色街项目,申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获得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华中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授予湖北省青年企业孵化器称号。智慧城积极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成功引进武汉鸟语林项目。黄金口以服务好东风雷诺项目为目标,开展项目融资,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新滩新区引进武汉雪花秀置业有限公司等51个项目,协议投资达100亿元。12月30日,经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实施一体化发展。

2014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坚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实施汽车产业和非车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谋划引进一批新产业、新项目,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整车产销突破110万辆。汽车产业类招商成效明显,投资105亿元的东本三厂项目、投资51亿元的南京金龙新能源客车项目、投资30亿元的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项目顺利落户,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工,东风本田零部件工业园正式启动,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注册成立。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东风雷诺核心厂房建设基本完成,东风技术中心扩建项目有序推进,东风新能源工厂投产,东风史密斯半挂车联合厂房、东风格特拉克联合厂房建成并开始试生产。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加速崛起。电子电器产业再添生力军,成功引进投资50亿元的海尔创新工业园项目。新材料产业取得重大进展,投资50亿元的金发科技新材料项目签约落户。平台经济实现零的突破,渤海商品交易所华中地区总部项目落户开发区,预计年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元。数字出版及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湖北广电正式签约太子湖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园,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一期建成交付,中文在线、凤凰网湖北站签约入驻。

201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整车产销过百万辆,集聚法、日、自主品牌等7个企业的12个整车厂,产能从2010年的81万辆提升为2015年的200万辆,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升。东风格特拉克变速箱等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投产,汽车零整比不断优化。电子电器产业步入新的发展快车道。格力电器产业园产值过百亿元。海尔物流园一期完工,海尔创新工业园建成后将实现“互联网 用户个性需求”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增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东风雷诺项目、东风格特拉克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首款试制新车和变速箱均已下线。东风本田第三厂项目完成场地平整和临时道路建设,东风本田零部件工业园顺利启动,三叶电机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签约入驻。新兴重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为开发区增添特种车制造、改装产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获得第十五届全国质量奖,刷新汽车央企制造标杆。东风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E30L电动车、A60电动车投放市场。东风技术中心项目二期工程完工,成为新能源汽车及发动机核心部件研发基地。东风李尔汽车座椅等项目基本建成,座椅生产线和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实现飞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末,武汉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口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到2015年底,武汉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亿元,年均增长19.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5亿元,年均增长13.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25亿元,年均增长1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年均增长30.7%。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汽车、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整车产能达到199万辆;成功引进投资50亿元的海尔创新工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的金发科技新材料项目落户;建成总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永旺梦乐城,亚洲心脏病医院项目顺利推进。“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较2010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三是重大项目加速集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50亿元项目20个。投资70亿元的神龙三厂、投资76亿元的东风本田二厂、投资110亿元的东风雷诺以及投资30亿元的格力电器产业园等相继开工、投产。国际文化城、华中汽车产业物流园、艺术创意产业园、军山港口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

“十三五”时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2016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10亿元的东风雷诺、投资60亿元的东风格特拉克汽车变速箱、投资50亿元的金发科技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关键期,成功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共建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试验示范区。东风技术中心扩建、武汉新能源汽车工研院项目完工,世界知名零部件企业法雷奥中国研发中心项目落户。南京金龙新能源客车项目动工,众宇动力氢燃料电池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制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美的智能化改造工程入选工信部示范项目,浪潮集团华中总部、大唐—西门子智能制造生态服务平台、中航工业通用航空研发制造、新松机器人办事处顺利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配套政策链,围绕实施“创谷计划”,全新出台支持“创谷”建设政策体系,涵盖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房租补贴、宽带接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年内,武汉市首个“创谷”——南太子湖创新谷顺利投入运营,威睿科技VR体验中心、中信基金私募工场、103创业咖啡等14个项目签约入驻,构建了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成长发育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成为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创客天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全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平台达31个,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7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多极支撑”转型升级,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从注重产业发展向产城融合新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知名“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0亿元,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58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67亿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3亿元,增长10.2%。作为知名“车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经济主引擎,该区汽车产业捷报频传:东风本田产销两旺,至11月底,产值便突破1000亿元,成为武汉市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单体企业,至12月25日,销售则突破70万辆。同时,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不断提升,全年达2510亿元,整车产销120万辆。电子电器行业,全年产值达484亿元,增长40.5%;8月,海特生物登陆创业板,全区上市工业企业增至8个。全区新增规上企业61个。全区产值过百亿企业增至5—6个。现代服务业方面,永旺、万达、汉南新城奥特莱斯等商业中心不断成熟。绿地城铂瑞酒店正式营业。引进中交华中总部、信中利华中总部、武汉九派全媒体总部、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等项目,总部经济迅速崛起,数字出版集群初现雏形。签约长安民生、北京长久等物流项目,集装箱吞吐量达3.6万标准箱,港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84亿元,同比增长58%。

2017年8月9日,东风公司与武汉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后五年,东风公司在武汉投资将不低于300亿元。投资建设包括东本三厂、东风雷诺产能提升,东风乘用车二厂、东风新一代发动机、东风技术中心园区二期、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东风格特拉克变速箱等一批重大项目。其中,东风新能源汽车示范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5亿元。10月11日,国家电投武汉开发区天然气多联供项目、武汉亿咖通车联网项目等12个项目同时开工,项目总计投资额143.3亿元。项目既有传统的汽车产业项目,又有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新能源、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2月6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18个项目集中开工,包含华中智谷(二期)、智慧生态创新服务中心项目、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华中研发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总投资217.2亿元。

2018年上半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上年加快。全区GDP比上年增长8.3%,超全市0.1个百分点,再次跑赢全市平均速度。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力。上半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31.97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26.17亿元,增长9.3%,发挥了重要的“稳增长”作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