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经济特区是从出口特区转变而来的,也就是说经济特区主要的作用就是出口创汇。
如果要让出口企业有竞争力,就给予了优惠的政策,特别是税收,但是这种倾斜式的政策肯定会被反对,这相当于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石,因为这种政策是不公平的。
“先富带动后富”,这句话其实也是为了平复全国其他地区反对情绪的口号。
又想顺利推行,又要把阻力降低到最小,搞一个面积很小的地方当成试点就是个可行的办法,于是特区就诞生了。
深圳面积已经很小了,当年的特区更是只占深圳面积的小部分,可是这么小的面积,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大,深圳的飞速发展给沿海地区做了榜样,让东部地区经济在出口拉动作用下迅猛增长。
可是,副作用也很明显,政策的不同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特区内外是两重天,就拿深圳来说,当年关内和关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一个像欧洲,一个像非洲。
在全国范围内,改革者意气风发,旧经济体系和中西部地区受伤严重,我一个叔叔97年南下广东,火车的那个乘客密度真不是30岁以下的人能想象的,沿海两个月,顶家里一年的盈余,这个吸引力足够大。
内地和沿海的差距迅速拉大,矛盾当然也开始陡增,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孙志刚事件,2003年孙志刚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收容,而后死在收容所,直接导致了收容制度被废止。
后来在2018年左右深圳也取消了关内关外的关卡,其实早在2008年左右,深圳已经在实质上取消了关卡设置,推进全市一体化。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搞政策特殊是无法持续的,这毕竟是一个让其他地区不满的制度,按说早就应该一碗水端平。
可是,这些年有些行为让人大跌眼镜,因为还在继续维持不平等。
在2015年房价暴涨之后,一线城市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并不是增强,毕竟员工核算工资的时候也会把房价成本考虑进去,成本是影响利润的两个条件之一。
为了维持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大家各出奇招,有的是推出安居房等优惠住房措施,有的是打造产业集群,还有的是不断地制造壁垒。
当年从肇庆去广西的高速,在怀集那里有个几十公里就是不修通,这并不是没钱,只是为了增加企业去广西的成本,阻止企业外迁而已。
同理,虎门大桥已经堵了很多年了,一直不修通深中通道,并不是指望港珠澳大桥,那个桥早就把设计方案定下来了,之所以不修建新通道连接深圳和珠江西岸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不想建。
广东害怕深圳影响力扩大,这些年一直谣传深圳要直辖,如果深圳真直辖了,那广东就不是全国第一了,这点广东能接受?深圳也害怕产业外迁,所以大家都有小心思,一直到最近这些年深圳低端产业外迁的差不多以后,在各种因素合力之下,才开始建设深中通道。
在深圳通道建设之前,虎门大桥是有红绿灯的,高速公路上安装红绿灯,我不知道国内还有哪条高速是这样的,我以前走虎门大桥就准备堵10公里。
在交通上制造的壁垒还是其次,政策上的壁垒才是真壁垒。
一线城市利用各种理由搞税收优惠和补贴,这才是吸引企业的大*器,深圳的前海,上海的临港,珠海的横琴,都是这种套路。
一方面要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先富带动后富,另一方面又在想办法对发达地区搞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搞不平等竞争。
更厉害的是深圳最近推出的共有产权房,只要交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就可以享受到商品房除了卖出以外的所有权利,这对于想留在深圳的人来说,直接降低了一半的支出,这种留人政策真厉害。
全世界各国为了产业,竞争残酷,不同省市也是如此。
国家想的是搞区域发展均衡,所以搞了大湾区,但是对于特区来说,想的是如何让自己永葆青春。
如果大湾区顺利推行,深中通道东岸房价7万,西岸房价1万,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持续?
想要这种冰火两重天继续下去,只有一个办法:继续巩固特区地位。
只要是特区,就可以在政策上有独特之处,说白一点就是用政策留住企业,可是,这又不符合共同富裕这个大方向。
那特区的存在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特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已经没有了竞争优势,要想继续让特区高速发展,就要加大力度提供资源和政策,这就和20年前不断的给香港输血,让他们维持虚假繁荣是一个套路。
很明显,这与“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相违背。
打个比如:特区就好像一个重卡车,想维持高速奔跑,需要的油耗比小汽车要高得多。
特区的负担太重了。
现在的特区,和80年代的老工业基地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相反,内地很多城市无论是土地,人工,材料,还是政策的成本都比沿海低,就类似80年代的深圳。
特区是否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下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时候了。
END
往期文章
未来深圳房价一定是跌的最惨的
请关注并点赞 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荆棘阿甘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