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部门收支总表)
有了钱,自然就不缺人了。
卫生事业是个苦差事。既需要上得实验室,研究攻关,又需要下得街头,追踪检测。
受益于充裕的预算,美国疾控中心能够开出高薪酬,招揽人才。美国疾控中心拥有大约 1.4 万名正式全职员工和1万名合同制聘用员工。
在几乎所有的卫生领域,美国疾控中心都拥有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美国疾控中心在不同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数量和比例)
别看美国疾控中心只是卫生公共服务部下属的一个机构,权力却不小。
这个权力,既是美国疾控中心凭借着超强的专业水平赢来的,也是美国联邦政府赋予的。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有权直接向美国总统汇报工作。直接接触政府最高层,确保了美国疾控中心的意见能够得到优先考虑。
美国疾控中心每年向州、市卫生机构拨款数十亿美元,还会派遣工作人员在州、市和地方卫生机构任职。
对上,直通总统;对下,给钱派人。这让美国疾控中心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阻断可能发生的健康威胁。
必要时,美国疾控中心有权调拨国家战略储备,甚至是调动军队处置健康威胁。
2. 处置2009 H1N1大流感
11年前,H1N1流感席卷全球,美国成为重灾区。
在这场流感攻防战中,美国疾控中心表现得怎么样?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2009年4月13日,美国疾控中心接到一份通报:加州圣迭戈县一名10岁男童出现了呼吸系统病症。半个月前,男童的父母也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接诊的医生对男孩进行了咽拭子取样,并在4月14日将样本送到了美国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4月15日,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一种不同于北美猪流感病毒的新型猪流感病毒(2009 H1N1流感)。
4月的美国,流感肆虐的季节已经过去。一家人先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本就反常。更为蹊跷的是,这名男童并没有接触过猪。
4月17日,同在加州、但相距130英里之外的一名8岁患儿,送检样本中也发现同一种病毒株。
美国疾控中心立即开展调查,追踪两名患者的接触者后,流行病学家怀疑这种病毒已经开始发生人际传播。
4月18日,根据《国际卫生条例》,美国疾控中心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两名新型病毒感染者的情况。
(被流感改变的美国人,握手改为撞肘)
4月21日,美国疾控中心开始研发用于疫苗制备的病毒株,并将疫苗病毒送往疫苗制造公司,以便后者能够开始生产疫苗。
4月23日,美国疾控中心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情况,向全世界宣布疫情,并指导公众和卫生保健部门应对迅速变化的局势。
4月24日,美国疾控中心将2009 H1N1病毒的完整基因序列上传到国际流感数据库,供全世界科学家研究。
4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美国疾控中心释放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用于保护公众和治疗流感。
4月27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防护指导意见。
此时,距离接到第一起报告,只过去了14天而已。
在这14天里,美国疾控中心表现的可圈可点:确认了病毒来源,着手研发疫苗;上报世卫组织,向公众公开信息;启用战略储备物资,发布防护指南。
你也许会问,既然美国疾控中心这么牛,为什么2009 H1N1流感最终还是席卷全球,感染了数千万人,导致上万人死亡?
(2009 H1N1流感地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研究。回答好这个问题,能够理解当前其他国家处理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甚至下一步的措施。
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后面我将专门写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请继续关注正解局。
3. 启示:做称职的瞭望台
在处置2009 H1N1流感上,美国疾控中心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速度与效率。
处理危机事件,速度第一。
美国疾控中心曾在2011年发布过一份行动指南,提出在紧急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
即便是短短的24个小时,美国疾控中心也将其分成了3个时段:即时响应阶段(0-2小时)、中期响应阶段(2-6、6-12小时)和持续响应阶段(12-24小时)。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疾控中心在即时应对阶段提出的“STARCC法则”:
Simple 简洁——恐慌中的人们不想听大话
Timely 及时——恐慌中的人们希望第一时间知道信息,立刻!马上!
Accurate 准确——恐慌中的人们很难看出哪些细枝末节的差异,请直截了当!
Relevant 关切——回答他们的疑问,并给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Credible 可靠——共情能力和开放的姿态是信赖的关键
Consistent 一致——发布信息时,再小的前后不一致都会让人质疑信息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