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5-04 13:44:14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1)

吉林城全景风貌 翟立伟供片

翻阅纸质读物,点阅网络文章,几乎所有的对内、对外宣传中,吉林市的别称或是北国江城,或是塞外江城,重心都放在了“江城”二字上,仿佛江城二字亘古而来,一直就是吉林市的别称。

细究其详,吉林市被称作江城的渊源确实颇为高远。史载清代康熙皇帝到东北视察时,在吉林检阅驻防的八旗水、陆部队,有感于军容整肃、江涛撼情,遂作诗一首,名曰《松花江放船歌》。

诗是这么说的: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彩帆画鹢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后世因诗中有“江城”的词句,于是就将江城作为吉林别称的出处。然而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嘉庆皇帝称吉林城为“福地”一样,江城只不过是沉睡在史籍文献中的一个普通的赞誉之词,并没有被大肆宣传而获得外界和自身认可、普及,直到1949年后,这个称谓才被广泛使用,最终替代了所有旧的别称,成为今天吉林市对外唯一的城市别称。

成书于道光七年的吉林地方史料《吉林外纪》记载:

“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后置省会,移驻将军,改名吉林乌拉。”

民国时期的地方史料《吉林地志》记载:

“吉林土名船厂……船厂之目,《省志》谓因顺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萨儿吴代)造战船于此,以征罗刹(俄罗斯),故有此名。”

由上述记载可知,至少到了《吉林地志》编撰刊印的民国初年,吉林城被广泛认可的别称是船厂,而不是江城。

除了船厂这个别称,同为民国时期的地方史资料《吉林乡土志》记载:

“吉林城旧名船厂……又名小吴喇,今之乌拉街名大吴喇。”

吴喇即乌拉,吉林老话“先有乌拉,后有吉林”,是因为吉林城北的乌拉街明代即为海西女真乌拉国都城,而吉林城则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才被建成。

在一些文献上,吉林城还被写作鸡林、畿林、几林、吉临或鸡陵,这些称呼并非吉林城的别称,而是吉林的谐音。因为吉林城最初的名称吉林乌拉是一个满语词汇,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

吉林城初建时期,书面语和口语为满文、满语,而没有汉字的标准写法。直到“康熙二十四、五年间,谕旨内谓几林乌喇,旧志又谓吉临乌喇。曰几与吉,临与林,汉字音同也。今通称吉林……以后吉林乌拉书吉林……”(《吉林外纪》)

吉林市自清代建城以来,就因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以及逐步修建的各种精益求精的人文景观而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辽阳才子王尔烈来吉林时就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赞道:

“不到此城来,不知此城美。此城庙宇多,依山又傍水。”

清末客居吉林的沈兆禔也赞叹过吉林的水光山色:

门前即是西湖景,船厂天然避暑乡。

可见吉林城旧有的北国自然风光,确实能给到过这里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吉林的风光中又以“水”最富灵气,几乎所有城市的闪光点都在松花江和一众湖泽的“水”上。

《吉林市发展史略》中记载吉林旧城:

“(吉林城)外土内木,池河交错,而且一边依江无墙。城筑三面,自古少有……吉林城建于江畔的河网地带,当时城北山麓,湖泡泽潦,东西相连,两端有河通于江中,城即建于江河湖水相连的‘岛上’,而且木城与边墙之间,亦有护城河,颇似一座水都。”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2)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3)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4)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5)

民国江城是哪个城市,民国时期的江城是哪个城市(6)

上世纪三十年代,吉林城“森泰号杂货部”发行的一套五张“吉林市街全景”明信片。皮福生供片

在国运衰微的旧社会,美丽自然会引来豺狼的觊觎。1905年,日俄战争后,吉林城开设商埠,成为日本殖民侵略者眼中的肥肉。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率先派出大批调查员,对吉林城人文、物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非法探查。

《吉林旧影》中提到了一个日本调查员考察吉林城后的感慨:“城市典雅美丽,可称为满州的京都。”这个对吉林城的赞誉传播很广,到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刊行的日文版《吉林市情》中,在谈及吉林城的旅游资源时,还对这个赞叹念念不忘(103页)。

九一八事变以后,美丽的吉林市落入倭寇手中。为了把吉林城建设成一座造福日本后来人的安乐窝,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加强对吉林进行殖民统治,另一方面也重新策划包装了古城吉林。

在日伪的宣传中,吉林城有了一个新的别称,叫做“水都”。当时不仅在伪满刊行的杂志上吉林城被称为水都,发行的明信片上把吉林叫做水都,甚至由伪满吉林市政府印刷的市情介绍,书名也被叫做《水都吉林市势概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吉林市迎来了迈入现代工业城市之列的重要机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三大化工厂、热电厂、铁合金厂、炭素厂的齐兴共建,以及丰满发电站的改造升级,使得美丽的松花江两岸生机盎然,也使得旧有船厂的别称偏离了城市发展现状。

当然,带有日伪殖民痕迹、拘泥于老城区的“水都”更是无法体现吉林市的崭新面貌。于是,江城这个既能体现吉林市自然风貌,又能以松花江水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称呼被逐渐启用。

1957年3月,吉林市文联将其编辑的期刊《蓓蕾》更名为《江城》。“江城”一词率先在文化界得到了使用。

1958年5月1日,一座全新的电影院在重庆街125号落成,这座电影院被命名为“江城剧场”。

1966年5月1日,在先后用过《吉林市日报》《松花江日报》等名称后,吉林市委机关报正式更名为《江城日报》。虽然这一年8月20日,报纸名称一度更改为《东风日报》,但在1968年3月17日,还是重新恢复为《江城日报》。

在这以后,因为得到党报的肯定,吉林市的摄影、演讲、书画、文艺演出等活动中,用“江城”作为吉林市的别称开始日益普遍。

此外,1969年,吉林市裕华造纸厂更名为“吉林市江城造纸厂”,随之而动,吉林市内一大批新办小企业都选择了“江城”作为厂名,包括吉林市酱菜厂在内的众多企业也将“江城”作为产品的商标……

在经历了船厂、水都等别称后,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精神的更新,江城逐渐成为吉林市政府、市民认可的别称。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吴永刚

编辑:吴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