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牛阵
上策就相对简单多了,既没有中策的风险,也没有下策那样的漫长等待,可谓出将入相,封官拜侯的做官必备技能,这一技能那就是直接上书一国君王,直抒胸臆,在君王面前展现才华,君王看中了,那么恭喜你,通天大道为你打开,否则,哪来的回哪去。当然想要在这一道路上通关,步骤也很简单,就三步,第一步上书君王,第二步君王召见,第三步打动君王。然而就这三步,却难如登天,君王居于深宫之内,一个无权无势之人如何将书信或者奏章呈递给君王呢?能够打通这三步之人,无一不是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一方巨搫,比如商鞅之于秦孝公,张仪之于惠文王,范雎之于昭襄王。
这种方式下成功率虽低,一旦成功,未来相国可期!
秦惠文王
等到秦汉两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种效率低下的自荐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帝国疆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并且也为了避免地方势力豢养门客对抗中央王朝,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府充当了伯乐功能,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源源不断地从地方抽调人才供职于中央,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人才汇聚之中也成就了一个强盛的帝国。
0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世官制到察举制,是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才选拔的制度化,春秋末期出现的士族取代世袭罔替的奴隶贵族,成为新的政治集团,随着其发展壮大,士族也开始出现分化,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矛盾开始凸显。
东汉王朝依靠地方豪族建立,建国之后也给予地方大族诸多便利,最终豪门与寒门的贫富差距急剧分化,酝酿出黄巾起义的浪潮,东汉王朝随之走向末路,曹操和诸葛亮等有远见之士都预见了这种弊端,纷纷启用寒门子弟,动用法家手段,试图拨乱反正,奈何大势已成,最终无奈三国归于出身豪门贵族司马氏建立的晋国。
三国曹操
这些豪门贵族为了长久掌握权势,于是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从出生开始便带着旗帜鲜明的等级属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王朝的实力,如此制度下的王朝如何兴盛?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对立,硬生生将一个强盛的民族带入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
如何选拔出人才,避免世家豪门对于政坛的强大影响,成为南北朝乱世中每一个求存的君王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早在南齐北魏时期,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便已出现,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正式下令全国征诏贤良,科举制诞生,并逐渐成为之后历朝历代选举人才主要方式。
科举制,无疑是古代中国献给世界的创举,参与科举考试的人不论身份贵贱,不论财富多寡,唯才是举,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公开、公正,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考试选拔制度直到19世纪英国发起文官制度改革,才被西方学到。
科举放榜
科举制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两层重大意义,第一层在于打破世家大族的权力垄断,形成社会阶层的流通性,唐初五宗七姓死死压制着李唐皇室,等到唐末,五宗七姓何在?散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层意义在于促进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参与科举唯一的先决条件是读书识字,这就需要大量的书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创新,于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唐宋两朝爆发式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反过来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也造就了大量读书人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巩固了科举制的根基。
也无怪乎唐太宗会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