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就九江府城地图,19世纪80年代九江府城人口也不过4万
所以说,景德镇的人口规模在封建农业时代是相当罕见的,而且景德镇并非重要商埠,完全是依靠陶瓷业才达到如此规模。
就这个规模,它竟然仅仅是个镇!所以管理它的浮梁县存在一个尴尬的情况: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完全分离,政治中心在县城,而经济中心在景德镇。一直到1916年浮梁县县治从旧城迁到了景德镇,才让浮梁县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二为一。此时的景德镇在江西东北部真的是经济领头羊,远胜饶州府城鄱阳。
但是,在近代,景德镇却衰落了。
这原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实力的丧失。景德镇制造的瓷器在古代属于奢侈品,基本是供给皇室贵族用的,其并没有一个正常的市场,所以清中期以来,景德镇衰落已经有了征兆,清《陶雅》记述,“乾隆初年, 去雍未远, 倡条治业, 不乏奇丽之观。中叶以后, 深厚固不如康熙, 美丽也不及雍正, 惟以不惜工本之故, 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 画工彩料, 直愈趋愈下”。
这其实反映的是清王朝国势的颓靡,以景德镇的经济发展模式,国运即瓷运。清中期以来嘉道中衰,国力一落千丈,而后来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一堆破事搞得清政府焦头烂额,根本无心再去管理瓷器事务。而太平天国横扫江西的时候,景德镇更是遭到极大破坏。咸丰五年 (1855年) ,景德镇御窑厂停止生产, 直至同治五年 (1866年) 后才逐渐恢复, 但其光景却已是今非昔比。
江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灾区之一
道光年间景德镇开工的窑数有280个左右,经过太平天国起义的破坏,1866年恢复时只剩20—30个瓷窑开工, 到1869年才恢复到细瓷窑60个。景德镇人口大量流失,许多原来在瓷窑的工人, 迁往广东从事瓷业, 或者改行别寻他业。
而且,景德镇的瓷器开始遇到劲敌,已经获得瓷器原料配比的外国人也开始制造陶瓷了。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下降、市场萎缩的景德镇陶瓷根本无力和工业化环境下生产的外国陶瓷抗衡。19世纪后期, 欧洲陶瓷生产普遍采用机器, 逐渐把中国陶瓷挤出国际市场。20世纪之后,日本陶瓷业迅速崛起, 并向中国及中国传统的海外市场大量输出,日本瓷器不仅风行海外,甚至还在中国国内很流行。因为日本的瓷器不是奢侈品,而是实用品,虽然质量不如景德镇瓷器,但是极为便宜!
民国建立后,景德镇当局和官方都曾努力重振瓷事,景德镇的陶瓷技艺及生产管理仍然在艰难中前进。1929年,中华民国江西省政府成立景德镇陶务局,1930年陶务局的职能由江西省工业试验所取代,1932年成立景德镇陶业实验所,1935年设立景德镇陶务管理局。但这些措施成效均不明显,因缺乏资本,制造商与贩卖商又不合作, 景德镇发展很慢。景德镇瓷业在最盛时期,,有瓷业工人20万人,到1934年只剩下5万人。不过由于之前的底子,在赣东北,景德镇还算一个大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那么,景德镇是如何有了“建制”的呢?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从浮梁县分立(浮梁县城又回到了原处,也就是现在的浮梁镇)。1953年景德镇成为江西省的省辖市,随后浮梁县并入景德镇。按照惯例最初确立的城市名称为“景德市”,但由于当地著名的烧瓷历史而将原来的通名“景德镇”全部并入城市专名,命名为“景德镇市”,成为该地迄今的名称。1983年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划入景德镇,1988年,浮梁县并入。
景德镇便有了今天的行政格局。
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强大国家的支持下有了恢复,1950年完成国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的筹建并开始陶瓷产品生产,1953-1957年景德镇的陶瓷产值为人民币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专门培养陶瓷人才的陶瓷学院在景德镇成立。1965年,提升陶瓷生产产量和品质的“隧道窑”试制成功,这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历史性突破。不过,此时的景德镇还有一个使命——工业城市。当时景德镇是被当成重点工业城市扶持的,不仅大量国有瓷厂得到组建,还有大批北方军工电子企业来到景德镇落户(现在景德镇直升机工业的基础)。不到20年,景德镇再度发展成人口30万的江西第二大工业城市,也正是因此,景德镇的市容风貌很有70年代工业城市的特点 。
作者:云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