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再找到一个像江南一样的地理区域,能反复被人们歌咏、研究,千年不衰。苏南是江南的核心区域,它的故事总也说不完。和苏北概念一样,“苏南”的地理范围指向同样存在复杂多变的情况。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以江苏江南地区为主,也包括今天上海、浙江、安徽的一部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苏南行署区,不仅包含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城区以外的地区,还囊括了上海市除崇明以外的所有郊区,甚至连今天的浙江嵊泗县也在其内。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定义的“苏南模式”概念里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视为“苏南”。世纪之交时,官方统计资料中的“苏南”限定在苏锡常地区。目前官方定义的苏南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江苏省面积仅占全国1.12%,其中官方定义的苏南又只占江苏面积的约27%。即使如此,“苏南”还要继续分出广义苏南与狭义苏南。狭义的苏南仅指苏锡常。苏锡常地区与宁镇地区的分立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南京、镇江地理位置上偏北,纬度较高,且不完全位于江南,甚至南京六合区历史上还是苏北行署区的一部分。这样,南京、镇江的“苏南”身份显得不那么“纯粹”。从地貌上看,苏锡常为太湖平原,南京、镇江区域则拥有着江苏少见的低山丘陵地貌——宁镇山脉,相互之间有着一定隔阂。再从水系上看,南京、镇江处于长江水系,而苏锡常则为太湖水系。苏锡常水网密布,而宁镇的河流相对较少。二者在人文上区别也较大:苏锡常所使用的方言为吴方言,而南京、镇江则为江淮官话盛行之地。此外在旅游分区上,南京、镇江与扬州、泰州、南通同属于长江风景名胜区,与苏锡常组成的太湖风景名胜区区分明显。尽管苏南地区面积狭小,却是繁荣的象征。经济上,“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传播了近千年。文化上,科举史上这里人才辈出。《红楼梦》中将苏州阊门一带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和扬州、淮安时兴时衰的状态不一样,苏南地区称得上长盛不衰:明清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大力发展,近代以无锡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的繁荣,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南模式”以及近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都使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领域成为全国性的典范。当然,苏南也有“短板”,经常被老百姓提起的,是行政级别较低。苏锡常都市圈中没有省会,各城市既非计划单列市,也不是经济特区。行政级别较低也限制了苏锡常对外辐射的力量。周边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是囊括了南京、杭州、宁波以外的城市。夹在大城市和各大都市圈之间的苏锡常,有被边缘化的隐忧。苏锡常的发展方向很明确:苏锡常都市圈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并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苏南将有更广阔的未来。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