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国经济排名第二的龙头省会,是带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地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省无锡市一个占地面积仅有0.96平方千米的小村落,就创造了集体年收入60万元的发展奇迹,这个村落,便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以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循序渐进为发展总基调,经济腾飞时期村民收入高达每户600万元,堪称新农村的典范。
然而面对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渐趋平稳、绿色产业调整升级迫在眉睫,“天下第一村”的名头能否保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仁宝大大”华西村,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华士镇西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是江苏省有名的贫困村。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面,这个人就是吴仁宝。
华西村的转机,出现在1961年。
1961年,华西村改组为华西大队,吴仁宝任*,在华西村中青年干部和群众口中,吴仁宝被亲切地称为“仁宝大大”。
早在华西村改组为华西大队之前,心系群众的吴仁宝就对当地的农业、水利、环境、交通等多个要素进行了考察,他一直思索着如何才能让群众的劳动发挥最大的优势、取得最大的回报。
就任华西大队党委*后,吴仁宝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小小的华西大队范围内,除了住房和荒地,留给水稻种植的农田并不富裕,而在按人头分田地的政策下,这些农田又七零八落地划分成了超过1300块的田字格,如果要实行大面积的增产增收,这样的农业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规划。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修水渠、建电站,召集村里的“耕作能手”前往其他农业示范村学习经验、引进优质农作物,原来1300多块靠天吃饭的土地,经过八年的时间改造成了400多块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优质大田。
1968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要媒体的记者纷纷走进华西,对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民学经验、搞改革的“典型”之路,进行全面的报道和表彰,为其他地区农业改造树立了榜样。
一山更比一山高,吴仁宝对华西大队的期盼却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上。
转型升级如果单靠农业,华西大队的发展红利也许能保证一时,却很容易被那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乡镇抢过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