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年间期间,社会动荡,但马巷崖还算安定,群众为防外患,就地取材,环村筑起土寨。过了一段时间,竟发现寨墙上植入的圪针,业已生根发芽,而且密密麻麻,蓬勃旺盛,有的还结出小酸枣,村寨好似一天然枣园子,煞是惹人喜爱。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村民干脆更村名为枣园,沿用至今。
多年以来,水运码头一直是枣园经济支柱。清末民初,洛河面上的帆船还来往频繁,满载粮食大蒜煤等货,源源不断从山东豫东,由黄河转入洛河,漕运到洛阳。1957年,枣园还有发达的水运、商行、客栈,码头水运延续了二千多年。
1958年集体化后,枣园还一直是当地的示范窗口村。1967年,枣园村被市政府命名为“大寨式大队”,全市农村都在“学大寨,赶枣园”。
枣园社区
黑王白王分金沟
网友“沐伊”曾说过,从东花坛沿洛白路去白马寺,路旁村有黑王、白王,还有分金沟,傻傻的不知底细,感觉跟遇见打劫似的。哈哈,玩笑开大了,千万当不得真。
黑王、白王、分金沟均归白马寺镇下辖,各有出处,都是正儿八经的行政村,只名儿怪异而已。洛白路现改叫白马寺大道,黑王、白王像一双子星,毗邻并立,彼此也是血亲。
据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王氏家谱》记载,明初有王姓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生活。据称,弟俩一名王由守,一叫王由之。
两个兄弟落户之初,还在一个锅里搅稀稠,人丁兴旺后,家属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索性分家了事。民国初年,又各自繁衍成村。时因哥肤白、居东,村叫”白王”;弟黝黑、住其西,村名“黑王”。
考古证实,黑王村北有新石器时代及商代文化遗存,说明史前就有人类活动,史称黑王遗址。据称黑王村古迹众多。
白马寺镇的王可真多,除了黑王、白王、后王,还有油王、小王,大里王。当然,唯后王不姓王。
黑王村街景
分金沟由分金沟、陈屯、后王三个自然村组成,原面河近码头,常受水患,1967年始,居民陆续搬陇海铁路线北,1986年全村成建制搬今址。
陈屯因明初移民成村。据清乾隆五十八年陈氏族谱记载,"洛東二十里枣園村名曰瓜巗渡,其西里許名曰陳家屯。陳氏自洪洞徙洛卜居斯屯约四百餘年,瓜瓞綿綿。"解放后,50年代初,陈屯还一度为“乡”。
陈屯挠阁颇享盛誉。挠阁又叫背装,系由高跷发展而来,分上下两层。下层由成年男子背负特制铁架子,上层把小孩绑在铁架上,上下街接,均着戏服,以民间传说故事即兴表演。陈屯村的仿古金银器制作,精美程度,足以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