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董进,教语文,做记者,坐机关,下乡镇。因工作,经常采新闻作公文;也写点散文杂文以自娱,偶尔见诸报端。
老舍故居随感
到北京不去王府井,似乎遗憾。去了王府井,也未必不遗憾。
这不,到了。直奔王府井书店,淘了三本书。然后,见繁花街旁,竟有一肃穆教堂,就拍了几张照片。再然后,真的不知再去哪儿了。
王府井的商场就不去了——在家里,金鹰、金地都鲜有光顾,买不起不说,即便买了,也觉得被坑——或许是宣武的货呢,哈!
但是,王府井小吃肯定消费得起,不过还真没消费,万一吃坏肚子呢。哈,真是矫情!
于是,开路吧! 不知东西南北,随意走呗。
随意几百米,眼前一亮,突然愣了,恍如隔世——啊,真的啊,老舍故居!就在王府井西边,就在一胡同的第一家!看门牌——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学中文的我,断然忘不了老舍。这源于我们的现代文学老师。老师讲课精彩自不必说,且心理研究透,熟知十七八岁荷尔蒙爆棚的我们的心思,讲老舍作品分析人物性格,必须原文读一段虎妞勾引祥子的段落。于是男生顿生兴奋,女生含羞垂首。老师也是万般投入,陶醉状。就这样不知不觉下课了。
当然知道老舍,绝非仅仅因为祥子和虎妞。记忆中,小时候听广播,除了《岳飞全传》,就是《四世同堂》。那会没来过北京,但是记住了北平小羊圈胡同。若干年到北京专门找过这胡同。好像已经改名小杨家胡同,或者当初就纯属虚构。倒是实实在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电影——战乱时期,胡同里,祁家几代人,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纠结,种种挣扎!
不过,最让我震撼的,是老舍先生的投湖自尽。那日,他从这院子出发,于太平湖端坐一天,最终午夜决然了断。每念于此,心痛不已,肃然起敬。眼前总浮现汨罗江的屈原,昆明湖的王国维。老舍先生比之先贤,同样是心灵的极端绝望,不同的是肉体的不堪难耐。前面是火堆,后边是红卫兵的皮带和铜扣的抽打,还有刚刚吐血的大病未愈孱弱身子!更有甚者,亲友的大字报赫然在目。何等的残酷!如何不绝望!
五年前,到北大学习一周,听新老愤青愤世嫉俗之余,没忘了翘课去寻太平湖,后未果。不过感慨多多——比之先生,乱世不再,我等当满足也!
今天走进丹柿小院,一片温馨安详。进门是大大的“福”字照壁,“福”字,老舍夫人手笔,红彤彤,暖暖的。进院子中,一颗柿子树,依然盎然,乃夫妇二人亲植。恍惚间,先生灯下疾书,夫人挥墨丹青,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老舍夫妇解放回国后,在此居住长达16年,包括《茶馆》在内的解放后的作品均在此完成。这是先生新生活的起点,亦是他生命的终点! 在这温馨中,眼前闪现先生纵身投湖前受到的种种屈辱,包括亲友划界甚至反戈的情景,心里不由蹦出一词:人心难测!不过转念也有一丝理解——世道之难,人人自保,亦可谅吧!
终点,是对吾辈而言。大师的鸿篇巨著,注定没有终点。生命融入作品,更为久远永恒。屈正则是,王国祯是,舒庆春亦然!先生九泉有知,当无憾矣!
不过依然有遗憾。环顾故居,人迹罕至。正在纳闷,一女士进来,身着北京摄影协会马甲。她很健谈:自己作为北京人,退休多年,拍了不少北京景点,竟然之前不知此地,也是偶然闯入。于是感同身受,多有共鸣,并请她为我在老舍先生雕像旁拍照留念!
走出老舍故居,收藏好门票,上面简介中赫然有句话:愿老舍先生的家,成为我们大家的家!
——我想:这家,更是思想的家,是心灵的栖息地!
董进:教语文,做记者,坐机关,下乡镇。因工作,经常采新闻作公文;也写点散文杂文以自娱,偶尔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