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生态灾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良好的水土条件,生长着大量的动植物。而在汹涌的洪水冲击下,任何生命体都很难逃过如此厄运。而且这种破坏不是当下某种动植物数量大量减少这一问题,而是栖息地的丧失。因此,这种破坏长期性的,且难以恢复。
第三是经济损失,三峡水电站每年发射的电量,是支撑我国华东、华中、华北等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而放水直接导致了可供发电的水量流失,水电站停运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如果造成大坝崩溃,想要重新建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而且,大量水流涌向下游,城市被淹、农田被毁等,可想而知这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么可怕。
最后是社会影响。长江流域每年因洪涝灾害,给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力是巨大的,而一次性把400亿立方米的水灌下去,这样的损失只会更大。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定。
因此,除非是后续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否则我们不可能轻易的把三峡的水这么不管不顾的放到下游。就算要放,也是讲究时间和方式慢慢的放。事实上,放水,在三峡并不少见,每年几乎都会进行周期性放水的操作。而在放水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是闸门的设计和运行。我们都知道三峡有大大小小的54个放水闸口,有泄洪深孔,有的是表孔,有的则是底孔等。它们也对应着不同的功用,入防洪、排沙、发电等。在放水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各个闸门开启的顺序和程序,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是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尽管科学放水对河床、大坝等的冲击力,肯定不会是那种不计后果放所带来的损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大小,水流对地表的冲击依然存在。因此,要严格控制水流速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
最后是下游的承接能力。放水目的更多时候是水量调节,造福万民。如果不管城市承接能力贸然放水,可能会引发新的洪涝灾害。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又是如何放水的呢?又在什么时候放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大坝多在旱季进行放水,实际上,4-5月的旱季并不是它排水的高峰。数据显示,在三峡没有建成之前,该地区的春季水流量约为0.4万立方米/秒,之后由于三峡大坝的关系,可以保证径流维持在0.6万立方米/秒程度,这个增加比例并不大。反而是7-8月汛期时,三峡大坝才会出现大规模的放水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