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物种进化论的观点,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人类同样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人类和猿猴有着同一个祖先。在恐龙生活的时候,地球上并没有人类,也没有猿猴这类灵长类动物。
后来,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的所有恐龙、大多数脊椎动物和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又经过了千万年的时候,一些物种向猿猴的方向进化,后来猿猴产生了。
很不幸地,一部分猿猴诞生于环境艰苦的地方,为了生存,它们只能改变自身适应环境。它们发现用后肢站立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取食物,举起前肢也能够更好地攻击和防御。
恐龙时代没有人类存在
于是,这些猿猴学会了双足站立,并开始学会使用手,它们把这种生存的技能刻进了基因,传给了后代,这个时期的猿被称为“南方古猿”。
后来,南方古猿学会了石头和树枝制造武器,也不断探索出了其他新的技能。这些南方古猿得到了进化,慢慢进化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变成现在的人类。
即使到了现在,人类依旧在不断进化着,但是,不管人类如何进化,就个人而言,都避不开死亡这个大结局。
南方古猿想象图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分离。没有人知道人死后会怎样,死后会不会进入新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
所以从古以来人们都对死亡抱着畏惧的心理,都害怕死神的降临。在古代,人们非常忌讳“死”这个字,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其他词语来指代死亡。
古代皇帝去世称为驾崩、山陵崩、龙驭宾天等。皇帝的皇后妃子去世叫做“薨”,做官的人死了叫做“卒”,读书人死亡叫做“不禄”。
皇帝驾崩剧照
此外,还会用见背、圆寂、作古、殁、仙逝、填沟壑等词语表示死亡。古人去世之后,活着的人要为他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非常严格,等级也很分明,对墓地规模、陪葬规模、墓碑形状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在人去世之后,为了表示对先人的哀悼,依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他的亲人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服丧。
比如,父母去世要服丧三年,祖父母去世要服丧一年。在服丧期间不能做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饮酒作乐,不能结婚生子。这些都是中国古人对敬畏死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