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有人说这个前提还不简单,你得先失业啊,也对也不完全对,也可以是主动辞职。中国人习惯了上班,包括我在内,向往日本企业那样可以干到退休养老,但在如今的时代下,比较难以实现。这里探讨的前提更多的是你面临变化的时候有充分的选择权,有很好的提前铺垫,可以做到丝滑转换,不一定是时间上的无缝连接,更多是内心的笃定。
距离告别上一份工作已经一月有余,这期间陪母亲在上海看牙齿,邀请岳父岳母来上海小聚了几天,回老家过了个清明,算来也有40来天了。最近这十多天,买了Boss的刷新服务,每天刷一下简历,但鲜有猎头来找,看来真是不适合像过去一样再去找个公司找份工作了。当然,和去年相比这一阶段相比,我已经很适应躺平了,几乎没啥焦虑,每天照顾一下家里,说白了也就做点家务搞搞卫生洗洗衣服烧烧饭,花不了太多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看看股票,关心关心中美之间的battle,偶尔看点书、写点文字,传播度不高,倒也是个打发时间的方式。
遥想当年在长沙工作时,团队中有一个中年男同事,除了干工作外,和别人合伙在上海开了个旅馆,搞了点副业,还赶上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么多年下来应该赚了不少银子,虽说他自己后面一段的工作有点波折,但提前做了布局,给自己留了后路,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人生总是平衡的,或者是均值回归的,我一路都花所有的精力在本职工作上,偶尔也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做点贡献,滥用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听消息买了个妖股,捂了很多年,最后灰飞烟灭,除此之外似乎也没给自己准备啥副业。
“失业要趁早”,这一句看似玩笑话,其实还是蕴含了很多道理的。
温水总是让人比较舒服,但风雨总是突如其来,生病有保险,但生活的保险是什么呢?互联网时代35岁已经是就业困难户了,庆幸自己没出身在互联网行业,但突然的职场变故在40 的时候也降临了,有点措手不及,更多满满自信,一年多来,在市场上的经历磨砺了内心,经历多了,也就没有啥不能接受的,内心倒是平静许多。虽说靠着过去辛勤的工作,整个家庭的资产负债率比较健康,短时间也无生计的忧虑,但始终在追问真正的自我价值留存了何许,在追寻剩余价值的恰当呈现方式。
作为个碳基生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在灰飞烟灭前,还是想着能做点事情,所以回头来看,现在要花时间去寻找方向,也说明了在过去没有花时间提前布局,这是个深刻的教训。很多年前,领导就跟我讲,70后、80后都不太可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了,或者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退休。不经意间,我实现了“退休”,虽然我认为自己还正值当打之年,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假设重新来过,在过去的小二十年,无论是和工作相关的副业还是跨界的,在你有风险对抗的条件下,都应该多去尝试尝试,倒也不指望能赚多少钱,而是给自己找些事情做做。住所对面世博园区内的茶馆,就是美兆体检退下来的高管开的,偶尔也能看到他自己在茶馆,有个会客的地方,有个放心的地方。
现在中国有很多自由职业者,或叫灵活就业者,大多可能是体力劳动者,从事着外卖、快递、专车等行业,相比父母那个年代下岗后的再就业,摆摊开店,从业的门槛低了不少,经营风险也几乎没有。环顾现在动能切换的市场环境,特别重的投入对于个人来说不是特别建议,找一些轻资产的方向进行探索尝试,各方面都会更合适一些。前同事离开后有做跨境电商的,有做法律顾问的,有做咨询专家的,有做自媒体的等等诸如此类,靠脑力也都可以找到不同形式的输出方式。
灵活就业看似灵活,自由职业看似自由,也都有硬币的另一面,你需要未雨绸缪,需要在不灵活不自由的时候多去想想,居安思危,方能从容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