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老师都懂,找学生谈话有技巧!
文章来源:每天都在努力的 江辛夷
作为老师,与学生谈话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谈话方式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有的学生适合单独谈心,有的适合小组交流,还有的可以公开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今天依据工作日常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单独谈话:保护隐私,深入引导
从谈话的有效程度来考虑,单独谈话是老师们使用最多的谈话方式。
在私密且专注的交流空间中,在一对一的情境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分享内心真实想法,不用担心同学的目光与评价。
老师还能根据学生的神态、言语等细微反应,精准捕捉其情绪变化,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01 适用对象:
●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单独谈话能让他们更放松。
●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家庭变故、早恋、心理困扰等,不适合公开讨论。
●顽固型学生:有些学生抵触批评,单独谈话能减少他们的防御心理,更容易接受建议。
02 注意事项
●避免在办公室等正式场合,可以选择走廊、操场等相对轻松的环境。
●多用倾听和开放式提问,如“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而不是直接说教。
●学会换位思考,善用学生思维了解他们的顾虑。
二、小组谈话:同伴参照,互相促进
小组谈话集合了具有共同特点的学生,能营造共鸣氛围。
对老师来说,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次解决多个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效提升沟通效率;
对学生来说,小组谈话利用了“社会比较理论”,即个体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这让学生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规范和压力的影响,当他们发现同伴也面临相似问题,也会更坦然地参与讨论,互相监督。
最典型的案例是我们年级历次考试结束,年级主任都会集结年级前60名的学生开座谈会,这种方式能让这一群尖子生纵向比较,看见他人的优势,自己的不足,避免陷入鼠目寸光的误区。
01 适用对象:
●同类问题的学生:如学习习惯差的“后进生”、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纪律松散的小团体等。
●需要团队协作或竞争激励的情况:比如小组学习竞赛、班级活动策划等。
02 注意事项:
●避免让某个学生成为“反面典型”,否则可能引发抵触或自卑。
●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如让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改进计划,增强参与感。
三、公开谈话:高效沟通,树立榜样
公开讨论能快速传递信息,提高管理效率,营造开放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在集体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思维在激烈碰撞中擦出火花,为问题解决提供多样视角。如讨论班级卫生管理问题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既能增进对彼此想法的了解,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此外,公开谈话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公开表扬某位学生的努力,其他同学会模仿;讨论班级共性问题,能增强集体责任感。
01 适用对象:
●普遍性问题:如班级纪律、学习态度、集体活动安排等。
●需要树立榜样的情况: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激励全班。
●时间紧迫时:如临近期末,需要快速传达学习要求。
02 注意事项:
●公开谈话应以鼓励为主,批评时尽量对事不对人,不点名指责,避免伤害学生自尊,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多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和可信度。
四、其他谈话方式
● 对于极度内向、不愿当面沟通的学生,以及需要时间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书信、纸条交流。
●多次私下沟通无果,对正式谈话有抵触的学生。可以在课间和课外活动时进行非正式聊天,因为人在放松环境下防御心理更低。
●面临需要家校协同解决的问题,如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等问题时,可联合家长参与式谈话。
五、谈话方式的选择
选择最佳谈话方式,需从学生性格、问题性质和谈话目的三方面综合考量。
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适合小组或公开谈话,借此充分发挥其表达欲,调动氛围;而内向敏感的学生,单独或书面交流能避免使其产生心理负担。
从问题性质来说,若属个人问题,单独谈话既能保护学生隐私,又便于深入沟通;群体问题则需小组或公开讨论,以提高解决效率。
就谈话目的而言,纠正行为可借助小组谈话利用同伴压力,激励榜样需公开表扬树立典型,深入引导则要通过单独沟通达成。
找学生谈话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要慧眼识人,因材施教、借助不同的谈话方式,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当下的学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