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汉朝有过许多官职,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更是一路升迁。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庚申,迁都许县。 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于197年1月1日被任命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自此位极人臣。
谢邀,官职有高低之分,但不同时期同一官职的职位与权限都不一样。这个问题简单说说,三国志涉及的时间从东汉末年到三分归晋,这里可以大致以曹操生前和去世来划分。
曹操去世前的东汉末年,这个时候世界非常混乱,官职基本是走的汉制,但权限又各不相同。汉末军官的职位大致分这么几等——
大司马/大将军,位极人臣,职位高于三公,一般要控制中央政府或者在地方的非常强势军阀才能担任,像李傕、韩暹、曹操等人都当过大司马或大将军,还有袁绍地方势力强大,或者刘备割据一方可以自封一个大司马。当然东汉后期大司马原本就不是常置官职,是这些军阀依过去的制度创造的。当然丞相(曹操)/相国(董卓)理论上是平级职位,但这几个官职就没同时出现。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是次一级的军官,汉末主要也是安置比较重量级的军阀或者官员,像什么张济、杨奉以及辞去大将军职位的曹操都是军阀,董承这种就是个普通官员,没有军权。后期的孙权也先后担任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
四方将军(前/后/左/右),这个在汉末也要区分两段,大体以曹操平定北方为界。最初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些职位主要也是安置次一级的军阀,像袁术公孙瓒还有憋屈时候的袁绍都当过,还有曹操十分欣赏的刘备,还有跟李傕相爱相*的郭汜樊稠之类;而曹操平定北方后尤其是魏、汉中先后建国之后,四方将军就是各势力将军晋升的顶端,因为曹操刘备本身就是汉臣,不可能拜前两档的将军,那太僭越,魏国的于禁、乐进大约在曹操为魏王前后就是左右将军了,还有夏侯惇坚持要魏官印绶就拜前将军,汉中的关张马黄这四方将军完整了,这个时期四方将军职位上作为国中国的将军略显尴尬,但是含金量比之后曹丕刘备正式称帝后高很多。
四征/四镇将军(东/西/南/北),以驻屯用兵方向命名,时期的分界同上。最初汉制的重号将军只到四方为止,之后与杂号同级。但是汉末混乱各方军阀需要个名号,原本的职位肯定不够用了,四征四镇也用来安置许多军阀,像什么马腾、韩遂、刘表之类,曹操刘备也先后担任了镇东将军;曹操平定北方后势力大增,从此开始逐渐形成了四征将军都督制度,当然也有安置降将用的岗位,比如张鲁;吴蜀同期的这类将军倒是少,就一陆逊。
之后是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官职递减。
需要注意一点,官位与权限不是一个概念,尤其是这个混乱时期。曹仁和夏侯渊有都督权限,虽然汉制四征将军低于四方将军,但魏制四方将军要受都督节制,是一个虚高的职位,这中间的十几年时间就是过渡时期。张辽担任征东将军期间没有都督权限,受夏侯惇的节制,而夏侯惇获得魏官印绶之前只是伏波将军。第二阶段就是三国鼎立时期,各地从混乱中恢复秩序,政治军事制度也逐渐成型的时期,这时候的军官职位较上有所调整,大致是(以魏为基准)——
大司马/(上)大将军,仍然是位极人臣,职位高于三公(只有司马师短暂地为了尊重当太尉的叔叔司马孚,改为大将军在三公下),上大将军是吴国专属的高级军官,当然在吴国有丞相这个平级职位同时设置,蜀汉诸葛亮担任丞相权限与大将军无异,魏晋更替的前夕司马昭担任相国,权限与之前担任的大将军无异,偶然太傅这个职位也会乱入,就不多讲了。三国国主先后称帝后封官的自由度大了许多,各国有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当然偶尔这种高级职务会授予重量级来投靠的一方诸侯,比如公孙渊就被授予魏国的大司马,而孙权被授予魏国的大将军职务。这个官职无论是在中央主持政局,还是在外征战,权限都非常大,主弱臣强的局面也很容易在此产生,魏国后期司马兄弟先后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把持朝政十四年,终于完成了魏晋更替。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一些看起来像杂号的XX大将军,同上,次一级的军官,在中央或在外受都督节制时权限不大,如果在外都督一方,权限非常大,偶尔也用来安置重量级降将来投,肯定不会加都督。一些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一般不常置,级别难以归类,只能从升迁和权限来估计。司马懿父子都曾经以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师更是由卫将军升迁而来,其职位至少应与卫将军平级。
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曹丕年间都督制度成型,多由四征将军都督这个方向的军事,所以权限很大,四镇与四安将军也可加都督,不过这几类将军一般不同时设置,因为往往不需要这么多的岗位,此外这些将军包括上一栏中资深者称号可加大,如征西大将军。当然有的时候都督可以就地升迁为更高级别的将军甚至到三公,或者因为战事紧张可能外放高级将领担任都督,前者的典型例子有曹休、王凌,后者典型例子有曹真、司马懿。魏制征高于镇没什么疑问,但蜀汉的升迁系统似乎提示镇高于征,暂无定论。
四方将军,这个按魏制权限在四征以下,受当地都督节制。但吴蜀没有都督制度,所以节制关系不明。孙权称帝之前辅国将军和左将军已经是职位最高的两位军官了,称帝后前者陆逊拜上大将军,后者诸葛瑾拜大将军。刘备称帝后也迅速把四方将军中健在的两位马超提升为骠骑将军,张飞提升为车骑将军。
其他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等。
上面这些基本只说在外的将军,中护军(护军将军)/中领军(领军将军)掌握禁军,并要主持武官的选拔,重要性和权限都非常大,不次于各方都督。题主提到的关羽建安年间就去世了,生前官位始终高于赵云;以最高官职来比蜀汉地小,没有都督制度,四方与征镇将军没有确定的节制关系,不同时期的四方将军含金量完全不同,没法比,硬要比应该也是关羽职位高;话说关羽如果活到刘备称帝恐怕职位会在大将军附近,不过赵云有个非常重要的兼职中护军,可见都是非常受主公信任的人。魏五子良将生前达到最高职位的肯定是张郃,官至车骑将军;余下四人都做到四方将军,但也有区别,于禁、乐进是曹操在世的时候封的左右将军,而张辽徐晃张郃是曹丕年间才担任四方将军,含金量大为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