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又称“大佛阁”
武则天时代建造的弥勒大佛的大头近景,取自TBS《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
这段占领时期在848年被终结,此时吐蕃内部土崩瓦解,一位名叫张议潮的汉人将军便趁机集结军队将吐蕃人逐出敦煌。他统军出行的赳赳威势,被图绘在莫高窟的156窟的墙壁上。这个洞窟也因此被称为张议潮窟。张议潮本来可以像李宝臣一样,割地自雄,与唐廷分庭抗礼。但他却选择向唐廷称臣,上表请求获得朝廷赐予他官位和合法的身份,使用朝廷颁布的年号和历法,奉唐廷正朔,甚至最后将军政大权托付给自己的侄子张淮深,以69岁老迈之身躬亲前往帝国京城长安。他所率领的军队被唐廷赐名为“归义军”,表彰张议潮对朝廷的忠义之心。
敦煌莫高窟的98窟甬道两侧绘制了一铺这个忠义家族的画像,最前面是开创者张议潮,跟在后面的是他的法定继承人的张淮深,接着是索勋,他是张淮深弟弟张淮鼎的姐夫,在892年至894年担任归义军节度使。这些画像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让人觉得家族内部权力交接得相当平稳。但实际上,在这幅怡怡乐乐的画像背后,隐藏的是一场谋*与背叛的权力游戏。张议潮本人在长安去世,不久后,张氏家族便发生内乱。首先是张淮深的两名庶子*死了自己的父母和六个兄弟。但两名*人凶手并没有夺权成功,他们又被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消灭,后者掌权也仅仅只有一年便猝然死亡。接替他的却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姐夫索勋。但十一个月后,索勋又被张议潮的第十四女推翻。这位强*女子将自己的侄子,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推上节度使的宝座,号称是复辟张氏统治,却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掌握实权,将张承奉抬为傀儡。两年后,张承奉又发动政变,终结了自己姑母的统治。
《神文时代》,孙英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此时,唐王朝也走向了它的末路。908年,唐朝覆灭两年后,敦煌人才知道自己效忠的王朝早已不在。张承奉旋即自立为“金山白衣天子”。但这位自封的天子并没有得到上天庇佑,三年后,他就不得不向步步进逼的回鹘俯首称臣。又过了三年,他本人也被自己的手下,沙洲长史曹议金取代。曹氏决定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无论这个中原王朝究竟是哪一个。这保证了曹氏在敦煌的权力延续了116年,那幅描绘张议潮父子以及索勋的历代归义军节度使的壁画,正是他下令绘制的杰作,在这铺壁画的对面,是曹氏家族的壁画。
但绘制这些壁画的工匠们,他们在这场乱世中的命运又如何呢?幸运的是,无论是吐蕃的占领者们,还是归义军的统治者,对他们来说,都需要工匠来营造自己的殿堂,粉饰供养的佛寺洞窟,这些修造工程无不需要手工匠人来完成。在一份题为《丁未年六月都头知宴设使呈设宴账目》(P.2641)的文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些工匠为归义军官厅打工受到的待遇“泥匠二人,早上馎饦,午时各胡饼两枚,供七日,食断。铁匠史奴奴等二人,早上馎饦,午时各胡饼三枚,供一日,食断。”尽管并不丰盛,但足以果腹。
这似乎证明,比起那些耗费巨资营造佛像修饰佛窟的权贵豪门,神佛更青睐这些亲自用双手塑造描绘自己身姿的卑微工匠们。在佛法所谓的娑婆世界,权势犹如过眼云烟,唯有高超匠技创造的精美艺术会传承古今。
莫高窟第 98 窟甬道北壁张氏诸节度使供养人画像。
03
万佛峡
归义军时代被认为是延续了唐代敦煌的遗韵。丝绸之路尽管随着唐代的覆亡而衰落,但敦煌仍然保留着某种开放宏大的精神。然而,政治的混乱吞噬了它的活力。1036年,西夏攻陷敦煌。从此,敦煌的历史进入了一种半晦暗的状态。但晦暗中也并非没有光亮可循。这光亮来自于莫高窟东方的另一片峡谷。那里峡谷两边的崖壁上,同样布满了数以百计的洞窟。1074年,一名驻锡这里的僧人惠聪在第16窟的甬道中写了一方题记,描绘了他眼中的这片峡谷:
“谷内甘水长流,树木稠林,白日圣香烟起,夜后明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