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对棚,老人们到现在还津津乐道。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唢呐洪亮高昂的声音穿透而出。杨家的海笛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林家的长唢呐低沉厚重,气势恢宏。两股声音交织到一起,如同千军万马齐奔而来,听众无不酣畅淋漓。这场对棚一直进行了一天一夜,两家不间断地吹了一百余个曲牌,直到第二天早上,体力不支的杨老爷子才宣布认输。林唢呐从此被誉为沙溪“唢呐王”,林家班也名声大噪,每次出场都坐在正席上,等主事的把香烟茶水伺候好了,才开始滴滴答答地吹奏。
脍炙人口的唢呐对棚,到小唢呐这辈已经不多见了。小唢呐是林唢呐的儿子,从小就被林唢呐寄予厚望。小时候,我们常常看见小唢呐捏一根芦苇杆对着河水吹气,腮帮子憋得一股一股的,我们就笑他:“小唢呐,小唢呐,吹起唢呐像蛤蟆。”小唢呐把芦苇一扔,说什么也不愿意练了。结果吃了他爹一顿打后,又老老实实地把芦苇捡了起来。小唢呐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走场子了,每次吹错一个音,就挨他爹一脚,他眼泪汪汪地边哭边吹,常常惹得人发笑。
唢呐,是生命最后的乐章。祖父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还不懂的死亡和悲伤。我茫然失措地看着大人们反复地进出,看着正屋那盆旺盛的炭火,“噼啪”作响的火光映红了奶奶干枯的面庞,看着祖父静静地躺在木板上,他的脸藏在白布下,看不懂他的安静和沉默。薄暮时分,唢呐骤然响起。葬礼上的唢呐愈发显得悲凉、呜咽、委婉。凄怆的曲调似乎述说着祖父的前尘往事,那些来不及叙述的叮咛、牵挂和不舍,怎能不让至亲潸然泪下。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永远的分离了。就像那条哺育故土的巫水,每天都在流逝,却永远无法挽回,就像凋零的白花,就算再长出来,也不是原来那朵了。我们终会失去最重要的人,那些扮演着渡客的唢呐匠,用幽怨的曲调送走了祖父,有一天他们也会送走自己,送走我。生与死,在古老的土地上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现在,已经很难听到纯粹的唢呐声了,即使在故乡,也只能在红白事上看到它们的影子,曲高和寡,“现在唢呐一响,人们都以为死了人。”小唢呐叹息到,他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在城里找了个活,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小唢呐的小儿子是他仅剩的徒弟,“大女儿学习不错,不能耽误了她,这小子不是块读书的料,干脆让他学学唢呐,林家班也不至于停了响。”他说。说话间,小唢呐的儿子就站在院子里,捏一竿芦苇对着水缸吹气,腮棒子一鼓一鼓地,我忽然想到了什么,禁不住笑了出来。
当哭灵都可以被替代,唢呐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如今,吹唢呐的人还在,懂它的人却少了。梦里,我又一次看见祖父心满意足地躺着藤椅上摇晃,奶奶在一旁剥着包谷,而一种纯粹的,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唢呐声,悠扬锋利,正以不容抗拒的霸气在故乡上空中回响着……
【作者:杜俊发】【编者按】非常欣赏富有传统技艺和浓浓乡情的美文。唢呐本是传统的器乐,艺人们吹奏起来高亢激昂,非常吸引人,是红白喜事离不开。吹奏唢呐,要有真功夫,非得有真传才能学好。唢呐还有多种表演形式,那场面也十分壮观。本文对唢呐的记叙很是详细,很是细致,很是生动。文章还富有对唢呐的思念,富有希望,情感表达很是真切,我们希望这些真正的民间艺术不要失传,要有继承和发扬!唢呐如此,其他民间艺术也要如此!问好作者。本文已通过审核,推出共赏,谢谢惠稿,期待更多精彩。【今日值班编辑:黄金山】【湘韵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