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陵的主楼,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以及,顺治原配皇后(静妃)博尓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这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顺治帝是清朝进入海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十四年,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在其接触了佛教之后,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之后,他经常召集僧侣进宫与他们讨论佛教理论。因为,顺治帝信奉佛教的原因,并且,在其后听说自己死后必须火葬才能解除“厄运”,于是,在其死前他就留下旨意,死后必须火葬。
在董鄂妃未薨逝前,他曾对弘觉道忞禅师说:“老和尚在朕三十岁的时候来为朕祝寿,也许可以等到。玉林琇说来给朕祝四十大寿,朕绝不会等到了。”顺治十八年的时候,因为天花他病死了,其子孙和僧侣不敢违抗他的遗愿,只能为他举行火葬。按照佛教的习俗,信徒死后,需要建塔来作为他的陵墓。然而,这种佛教中人解除“厄运”的方法,似乎有点行不通。
因为,他毕竟是个一国之君。在经过大臣们的仔细讨论之后,大臣们决定:继续为他建造大型的陵墓,梓宫暂放在了景山寿皇殿。顺治帝的陵墓系统与其他陵墓相似,只是,在陵墓中不是一个完整的“龙身”,而是一个包含帝王遗骸的骨灰盒。
顺治皇帝陵墓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朗峪,即:清孝陵。此陵墓是关中清朝统治者建造的第一座陵墓,它宏伟壮观,从昌瑞山下的石拱门出发,向北设有下马牌,大红门,石像,龙凤凰门,洞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通三孔拱桥,东平桥,东西朝坊,东西厅,龙根大厅,明楼,宝城等等。数十栋大小不一的建筑贯穿6公里长的道路,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结构。
并且,这些建筑的配置和组合以风水的“情境论”为指导。它们的大小,高度,距离和密度都可以通过“100英尺和数千英尺”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山水的形状比风景要好,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实现了“留在环中,聚集和扩展”的目的,让人眼前一亮,令人赏心悦目。由于,缺乏对陵墓建设的准备,另外,顺治皇帝的骨灰还在等待被安葬,所以,这个项目迫在眉睫。这就使得,部分建筑的建造需要就地取材,因此,把很多明代建筑物的材料和构件拆了。
历史上的清帝陵,曾经历过几回大规模的盗案:公元1901年,慈禧带着光绪帝逃离北京,东陵地区的土匪认为大清马上就要灭亡了,于是,就把大清的墓给盗了。从1924年到1926年,北洋军阀中的张宗昌进入了该地区,并且,公然砍伐了该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松柏。但是,却有一个特例,就是顺治帝的陵寝安然无恙,却在一场又一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那么,这到底为什么?护陵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考证,并且,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地宫为空券,顺治帝宠妃董鄂妃逝世以后,顺治帝万念俱灰剃度了。因此,一些文艺作品演绎,顺治帝的儿子康熙帝去五台山寻父,解释顺治帝还俗去了五台山。顺治帝已经成为一名僧侣,所以,他的宫殿里肯定没有骨头和珍贵的宝藏。
然后,就是满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陵寝的大碑建筑中有一座石碑,记载了汉文和满文,内容都是顺治帝的伟大成就。这些文字里在谈到顺治帝下葬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很明显,顺治的陵寝宫里没有宝物。那些盗墓的人看到石碑上记录的内容,是不会傻傻地还往陵墓中去的。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这个陵寝并不是顺治的埋葬之地,那里埋葬的只有他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冲进紫禁城,慈禧和光绪帝仓皇出逃。然而,八国联军如何才能止步呢?于是,他们的军队进入东陵准备报复。在宣誓大会上,入侵者决定烧毁顺治帝陵墓,因为,顺治帝是第一个进入海关的皇帝。
然而,每当他们要烧陵寝的时候,就突然刮起了大风和暴雨,入侵者几天都对其报复不得,于是,无奈之下便只好撤出了陵寝。公元1945年,土匪王绍义、张尽忠等带着人马来盗掘孝陵。但是,无论他们用镐或炸药都不能打开这个陵墓。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入室盗窃。
那么,顺治的陵寝到底埋了什么呢?
顺治十八年正月七日,顺治帝病逝,他的棺材连同珍贵的财宝在景山火化。之后,顺治帝的尸体变成了一罐骨灰。根据记录,顺治帝装骨灰的瓮是一个蓝白相间的将军罐,上面覆有一个盖子,罐肚很肥大,就像一个大肚子的将军。
因此,在陵寝宫的宝床上,安放的是顺治帝的这座骨灰盒。也由此可见,顺治帝的陵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四·本纪四》、《清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