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耳念珠菌被称为“超级真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单一或多重耐药性。自2009年在日本首次发现以来,耳念珠菌已在全球迅速传播。由于耳念珠菌具有侵袭性强、检测困难、治疗药物有限、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等特征,耳念珠菌感染治疗和预防面着临极大挑战。
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由于耳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一样,可在非无菌的身体部位(如呼吸道、尿道和皮肤)定植,所以若在临床标本中发现耳念珠菌,确定感染的体征和症状十分重要。除了念珠菌血症外,耳念珠菌还会引起尿路感染、中耳炎、伤口感染、皮肤脓肿(通常与导管有关)、心肌炎、脑膜炎和骨髓炎。
COVID-19大流行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了大量危重患者,SARS-CoV-2和耳念珠菌合并感染的暴发情况已有报道。多数COVID-19住院患者接受了至少一种抗生素治疗,这是院内真菌感染的已知危险因素。住院治疗,特别是入住ICU,也增加了COVID-19患者耳念珠菌定植的风险。耳念珠菌皮肤定植会增加播散性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念珠菌血症。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胃肠外营养,住院天数增加,机械通气,免疫受损,近期(即过去90天内)或正在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外科手术以及HIV/AIDS。
抗真菌治疗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不建议在没有感染证据的情况下,对于从非侵入性位置(如呼吸道,尿道以及皮肤定植)识别出的耳念珠菌进行治疗。与其他念珠菌的治疗建议一样,耳念珠菌感染通常只有在存在临床疾病时才需要治疗。
真菌感染临床治疗通常涉及3种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CDC 目前估计,90%的耳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30%对两性霉素B、5%对棘白菌素具有耐药性。如果需要抗真菌治疗,则不应使用氟康唑。是否使用其他新一代唑类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
确定耳念珠菌感染后,抗真菌目标治疗应基于临床表现( 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 、个体化特征( 如免疫力、肝肾功能等)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等临床药理学原则、国内外指南、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如果有可信的药敏试验结果,优先考虑敏感性药物。对于致命性耳念珠菌感染,在获得可靠的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之前,有必要进行联合治疗,以确保抗真菌活性。
感染防控
耳念珠菌感染以及定植患者应进行接触隔离。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设备和耗材,相同病例可共用设备。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应严格遵守标准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每日三次常规环境消毒或终末消毒,或洗必泰葡萄糖酸盐消毒。正确处理与患者相关的医疗垃圾及生活废物,垃圾集中处理,避免废物污染环境。
参考资料:
1.Watkins RR, Gowen R,et.Update on the Pathogenesis, Virulence, and Treatment of Candida auris. Pathog Immun. 2022 Oct 21;7(2):46-65. doi: 10.20411/pai.v7i2.535.
2.Aldejohann AM, Wiese-Posselt M,et al. Expert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ndida auris transmission. Mycoses. 2022 Jun;65(6):590-598.
3.宁永忠.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J].临床检验杂志,2020,38(08):564-570.DOI:10.13602/j.cnki.jcls.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