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成文于北宋初。《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就是一百个姓。它原收集姓氏四百一十一个,后增补到五百六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一百二十四个。文中的姓氏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基本可以分爲如下数种情况。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马、牛、羊、山、水等。第二种,以租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据《唐书》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后,微子啓受封于宋国,其子孙便以原国名“宋”爲氏。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徒,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爲姓。类似还有东门,西门等。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具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被后人用为姓氏,如孟尝君的后人便以其谥号“文”为姓氏。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田姓,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如万姓、丙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