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同学群的目的,老同学群的目的和意义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4-18 19:16:23

建同学群的目的,老同学群的目的和意义(1)

做大学辅导员近三十年,傅荣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份什么都要*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傅荣考编进入黑龙江省一所普通师范类高校,主动选择了辅导员岗位。在她当时的印象里,无论是学历要求还是工作内容,辅导员都是高校岗位中最不卷的一个。

但现在,不光是青年教师困在绩效里,辅导员也在承受不断加码的考核压力。尤其是这几年,家校联系加强,家长群几乎成了各大院校的「标配」。傅荣觉得,自己的工作正在从对学生和学校负责,演化为对学生的家庭负责,像是一个「24小时的总服务台」,辅导员的职能边界越来越模糊。

我们联系到傅荣的前一晚,她刚从医院回来,一个学生因为恋爱「谈崩」自伤,被送去急救,傅荣再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三点半。傅荣说,半夜被喊起来去急诊是常有的事情。有时睡到一半,铃声突然响起,整个人会下意识从床上弹起来,感觉像是中了一枪。

变化的不止有辅导员的工作。作为带过80后、90后和00后学生的「老」辅导员,傅荣见证着不同代际的学生的变化,家长的变化,以及大学教育环境的变化。这几年,傅荣发现,自己所在的大学越来越像一个「温室」,延续着高中的学习和管理模式。但她觉得,大学应该是学生走向成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地点。学生的目标不仅只有学习,还包括找到人生的主线,这需要自由的探索空间。如果还是延续以前高中的模式,大学生怎么会不迷茫?

傅荣也感到过迷茫,眼见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卷,同事里,有人去东南亚卷博士,有人在表格里卷数据。细密的指标抢占了工作中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就像是每根头发丝儿都给你规定好了,应该是往上飘起30度」。

经历过困惑、挣扎,傅荣和我们分享了她这么多年的思考、观察。还有她对辅导员工作的最新理解——用「达标」应对形式主义的卷,用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往前走的生命力」。

以下,是傅荣的讲述。

文|青青子

编辑|楚明

1

关于辅导员的工作也好、大学生活的变化也好,我其实不知道该从哪里讲起。我还犹豫过,要不要接受你的访问,但看到你提家长群这个事儿,我真的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大学家长群。很多人觉得奇怪,中小学生有家长群能够理解,大学生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有家长群。我也被问过很多次,每次我都很无奈,只能和对方说,你的这个问题很好,这是学校规定,我无法回答。

每所高校的管理模式不一样,我所在的高校,8年前就已经有个别学院建立了家长工作群,成功案例被推广之后,我们学院从2017年开始正式组建家长群。每年9月新生入学的迎新大会,现场贴一张二维码,请家长扫码入群,没有来的家长,就让学生通知家长进群。

最开始,家长群主要是学校信息的补充公告栏。比如大一开学,我们会在群里告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就业方向和学校的管理规定。每学期期末,我们会通知家长放假以及开学日期,提醒大家提前购买车票。到了大三大四,我们还会针对家长进行一些普及型的就业指导。

这几年,家长群逐渐成了回应家长各类诉求的问答平台。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有。有些关心孩子学业和就业的家长,一进群就要求我们提供学生每学期的课表,学校的保研文件、考公考编的标准细则。说实话,身为辅导员,我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家长,也会有问必答。

但更多时候,它是家长们伸向孩子大学生活的触手。我遇到过很多新生家长,去寝室一看,立马在群里问,为什么是六人间,能不能换成两人间;孩子抱怨室友太吵,有要求换寝的,也有要求学生室友消停会儿的;窗户漏风了,水龙头、马桶用坏了,学生还没反馈,家长就先在群里投诉。

还有些家长,只要突然想起啥,第一反应就是在群里找辅导员。天冷了,孩子添没添衣,让辅导员去看看;早上孩子没回信息,让辅导员去寝室给喊起来;听孩子说肚子不舒服,赶紧让辅导员买药送过去。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某些家长恨不得辅导员就是一个「贴身式神」,打个响指,我们立马出现。

组建家长群的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辅导员从服务学生变成了服务一整个家庭。除了带自己的学生之外,不仅要给家长「扫盲」,因为有的家长在群里看完规定,真的会打电话问,为什么请假只能拿病假条请假,管理这么不人性化的吗?碰到学生和家长闹矛盾,我还得充当居委会大妈,分别跟家长和孩子唠,怎么沟通,怎么聊。

对于学校来说,家长群大规模成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已经细致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很久以前,有家长的确会说,我不知道你们大学什么规定。有了家长群之后,相关的学生管理规定都会直接发到群里,一旦发生任何问题,家长群里已经通知过了,默认家长是知情的。

家长也默认,只要在群里说完,辅导员就得立马回。一旦当下没有看见,有些家长就感觉受到了怠慢,有时候甚至会投诉。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有辅导员同事遇到过,一个学生晚上发烧,他的妈妈在群里让辅导员领孩子去医院。那个时候大概晚上11点多了,宿舍关寝,辅导员刚好没有看见。第二天就被家长打电话到校办投诉,说辅导员没有责任心。

对学生来说,有了家长群之后,家长随时可以通过辅导员了解自己在校内的真实情况。有时候我们刚发完学校放假通知,学生没有告诉家长,家长就会跟学生说,你不告诉我什么时候放假,我也有渠道知道。这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辅导员是家长在学校的「探子」,是那个隐隐的背刺者。

当然,这里面也有程度的问题。我很少在家长群里发布规定信息以外的内容,但我知道有些辅导员会事无巨细地将学校动态传达给家长。像每学期大大小小的考试通知,「请各位家长督促学生做好温习备考」。他们不一定是有意,也是怕学生没往心里去,想借助家长之口再强调一遍,提升教育效果。家长看到了就会习惯性地跟孩子说,还有半个月考试了,我看你朋友圈怎么还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你可赶紧复习。

我还见过有些家长群,辅导员说一句,下面一长串感谢,整个群无论从内容、氛围,到诉求,和小初高的家长群真的没有太大区别。

从我的角度,十八岁是成年的年纪,如果高中还是温室,大学应该是走向成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地点,学生得一点点用自己的脚去探,知道哪块是寒地,哪块是温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哪怕被冰割伤了,至少知道,等彻底离开学校这个温暖地带,走到那三九天里去,会是什么感觉。一味地延续高中的管理模式,继续将温室延伸下去,哪里才是尽头?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不切实际的。小初高的学生放完学就回到了家里,但大学生下了课,回的是寝室,要去面对没有血缘、没有温馨过往,甚至没有一个共同目标的人,至少得学会怎么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处,最起码能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独立。如果还是什么事都由家长操心,大学养不成这些自理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养成?

建同学群的目的,老同学群的目的和意义(2)

图源电视剧《三十而已》

2

家长群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平台。你问,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学生生活的?其实刚上班的时候我也纳闷,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年到头,只有在学期初才会见到辅导员,学期末可见,可不见。其他时间,只有在食堂会偶尔碰见。

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干过别的工作,后来因为要照顾家人,进入现在这所高校。刚参加工作那时候,还可以选岗,我主动要求做辅导员,在我的印象里,这份工作挺轻松。做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份什么都要*工作。

我们是学校和学院双重管理机制。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向辅导员直接下达命令之外,学院也可以下达命令。比如跟我们密切相关的校级部处,主要是学工处,负责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安排。同时我们各个学院的学工办,还承担团委的工作职责。

组织部主要负责学生的组织发展,比如说学生的入党、团员评优;财务处负责催缴学费。档案馆负责收取档案、整理档案;教材处组织学生领取教材。招生就业处,确切说就业这一块,也和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每年9月份是所有辅导员最忙的时候。每个学校迎新生的日子不一样,有的是工作日内,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放在周六周天。学生返校的时候要求辅导员必须上班,紧接着军训,虽然说是新生辅导员带队,但是光一个辅导员去带,也不太现实,所以开学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泡在学校。

还有人觉得,开学之后,辅导员就轻松了,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实际上,我们没有什么周末可言。一直以来,学校给我们贯彻的理念叫「学生事无小事」。有了微信以后,更没有了上下班的界限。我记得,有一次我忘充电了,结果那天查辅导员手机是否24小时开机,就把我查到了。第二天还得去跟领导们做解释说明。

做辅导员这三十年,半夜被喊去急诊是常态。最频繁的,应该是疫情这三年。有过好多次,我同时带了4个学生去医院做核酸、看病,领回学校。平时学生晚上胃痉挛,习惯操作也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明情况。如果辅导员在家,就自己去急诊,学校那边是打120或者同学送去急诊,到了急诊后,学生兜里没钱,那就由辅导员垫钱,拿不回来很正常,学校不给报,没有这笔资金。

我相信很多辅导员都有心悸的毛病。半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电话铃突然响起,整个人会下意识地从床上弹起来,感觉自己中了一枪,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将要面对什么情况。有个领导和我说,对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是看到我在ICU门口,和学生的妈妈抱头痛哭,学生离世就好像是我自己失去了亲人。其实,我就是觉得心疼,好好的一个女孩子这样没了,她如果想考研北大的话,努努力也是能上的。

现在回想,这份工作真的很历练人。你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其实我来学校的头七八年,还比较懵懂,有过很多磕磕绊绊,也被学生气哭过。当时有一个学生临毕业,突然跑来问我,一年半前,她为什么没评上奖学金?说我歧视她。可是那会儿,她没有排到名次,就是不够格。我不明白。后来我想起大一的时候,我批评过她,她笑同寝室的女生穷,没有内衣穿,我那时候也是年轻,直接把这个女生训了,说你凭什么瞧不起人?没想到她一直记到毕业。

后来几年相对比较顺,我也知道遇到事儿,要静下来,有逻辑地去思考,尽可能地做好分内的事情。有段时间,我带的学生自身努力,我也尽全力帮他们,整个班的氛围都很向上、团结,每个人都是那种要起飞的感觉,毕业时的考研率破了历史纪录。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骄傲,因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成长,更能让一个辅导员感到开心了。

建同学群的目的,老同学群的目的和意义(3)

图源电影《死亡诗社》

3

但是,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和家长群同步,我发现,一方面是辅导员职能越来越没边界,另一方面是非核心工作的任务压力越来越大。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我只能从我的工作变化角度来说一说。

第一块是线上的学习课程越来越多。比如安全教育的网课,要求学生学网课,学够多少才能算学分。后台能查到学习记录,凡是没有学的或者说没有学完的,就会定期的返给辅导员,说你有这些学生没有学完或者没学。

这时候,辅导员就要去学生群里挨个捞人,督促他完成学习,碰到一直不学的,还得问他要账户名和密码,替他学完。你别觉得离谱,如果辅导员不做也会在工作群里被圈出来,学校还会定期张榜公布,每个学院哪个辅导员有多少个学生未能按时学完。

不仅是学生,辅导员也要定期上网课,全年需要学够多少学分。学习的时候,每10分钟跳出一个提示面板,「请点击XX」,证明你还在线,否则就会自动退出页面,重头来过。

第二块是报表和总结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明面上没有KPI,OKR,但实际上这种量化考核已经渗透进日常大大小小的事务里。前面我谈到的辅导员职责,每一项都会有定向的指标。比如要求每年开多少个团会、班会活动,达到基础的数值才会在这一项上加分,而这一项又是无数项中的一小项;就业排名的量化考核,每一个指标都是一张非常大的Excel表格,每一个分类下还有不同的项。

这些指标以前也有,但没有精细到现在这个样子,就像是每个头发丝儿都给你规定好了,应该是往上飘起30度。

拿查寝室卫生这一件来说,最早是每月查一次,后来是半月查,现在是每周查;最早是每年写工作总结,后来是每月写,现在是每周写。到处都是NPC,显性的还好,还有不少潜行NPC,不知何时何地何事会触发「一票否决」,一票否三年,三年全白干。

另外,同一个下发任务,但凡跟学生工作相关的部门,都会要求让我们单独上交一份总结。举个例子,一个校级文化节,学工处下一个通知,团委下一个通知,宣传部下一个通知,学院再下一个通知。同一个活动,交四份总结,每个必须不一样,就像是4件衣服,同一个款,只是色儿不一样。

结果是,经常我当天约好了一个学生做职业规划,忽然下来两个表,我只能先去应付这些。但我个人觉得,我要是花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学生谈,谈明白了,对他个人真的很有益处,至少比我在他们给我画好的格子里填上他们想看的东西要强。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报表就是为了和我抢时间,让我机械性地填表,而不是说留给孩子,帮助他们成长。但长此以往,辅导员工作里那些有创造力的、让孩子们能好好生活下去,有生命力的东西会去向哪里?

除了这些越来越重的任务,还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压力。前段时间学生寒假返校,以前,只要楼长同意,学生就可以直接住进去。但是这几年,都必须辅导员书面或者电话确认,楼长才会放学生进宿舍楼。

那天,我有个学生拿着我和她的微信截图去找楼长,对方说不可以,必须让我打电话确认。我在跟楼长沟通这件事的时候,旁边一个老师也很纳闷,说学生既然返校了,就让她住进来,为什么还要辅导员同意。我和她说,这里边涉及一个问题,学生一旦进入宿舍,就确认他已经归属到学校的管理范畴之内。在此期间,如果学生发生了任何问题,辅导员就要负起提前返校学生的安全责任。

说到底,这是制度设计和追责流程问题。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任何和学生相关的事务,最后一定会落到我们身上。每次我看到高校招聘辅导员的信息,我都会想,为什么每年各个高校不一定招任课教师,但一定会招辅导员?我能不能这么理解,磨损越快的部件,需要更换的时间就越短。

建同学群的目的,老同学群的目的和意义(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