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怀左
今年的高考差不多也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各家报志愿,虽然短视频上我们刷到的基本都是高分,全家人欢庆的场面,但现实我们也知道,几家欢喜几家愁,还有更多人,没考出好成绩。
我高考时成绩也一般,于是又去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有了更严重的厌学倾向,经常迟到早退加逃课,实在学不进去,最后再一次混到了第二次高考。曾经觉得这段经历不光彩,十二年之后再看,都是人生经历。
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视角,那时候觉得是全部,是一个终点,回头看,只是起点,后面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展开。
这篇文章我想重点聊一下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应该如何准备接下来的生活。实话实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相符,所以提前具备一些能力,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应对要面对的问题。
这种不相符,用一个词来形容,即滞后性。
生活中有没有,很多,能不能理解呢,也能。
比如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和十几年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完全不同。但在家乡很多父老乡亲们看来,学历的含金量还是一样的,在少部分人的观念里,你考上大学和古代中举差不多,以后就能飞黄腾达。你去解释吧,也说不清。未来你过得好,人说你牛叉,你要过得不好,人觉得你没水平,还不如收破烂的。
《水浒传》里杨志是杨令公的孙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后人。他最大的梦想,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一刀一枪,搏一个封妻荫子。可真到了现实生活中,梦想受阻,处处碰壁,在丢掉生辰纲以后,绝望,差点自绝生路。
从这个故事中,我读到的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因为我们在设计梦想时,总是按照自己不足的经验去想象的,比如小时候大家都想当科学家,但真落入到现实以后,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认识转变以及与生活磨合的过程。
会有阵痛,会有捶打,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成熟,其实就是认识与现实相吻合。
所以我觉得读大学,第一重要的,首先要学习的,是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我这样讲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搞笑,想着从小到大一直在上学,谁还不会学习,这还需要说吗?我觉得是需要的,而且很有必要。
注意,我这里讲的是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不只是听课与考试,而是一种可以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与技能。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跟着学校与老师的安排走,哪门课成绩不好,家长比我们更着急,花钱给我们找补课老师。即便到了大学,许多人也是完全跟着学校的安排走,没有安排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这个过程,主打一个被安排,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很迷茫,因为当那种带着强制性的安排被去掉之后,过去服从安排的人,突然就找不到北了,生活失去了意义,不知道该去何方。
《肖申克的的救赎》中有一个深刻的展示。监狱中的图书管理员老布,待了五十多年后被放出去,结果完全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然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习惯了五十多年被安排,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完全固化,换一个生活模式,无法继续。当然年轻人最大的资产就是年轻,可塑性强,即使遇到不适应,也能调整过来。
但怕的就是接下来继续多年的被安排,没什么自主意识,等真正到了社会上之后,不适应会加倍。假如有十个变量,被安排的生活模式中,我们需要处理的可能就两三个,多则四五个,但去掉那些安排,十个变量都需要我们管理时,能力不够,只能抓瞎。同样是书生的基础资历,王伦的管理水平,连他自己的直系小弟都不太服气,而宋*不一样了,走到哪里就把小弟收到哪里,把一个本来是土匪窝的梁山,管理成了一个小政权。
最大的区别是,宋江,提前适应了那种模式。
回到一个初入大学的人身上,我刚提到的「学习意识与方法」,具体展开就是:培养主动意识、学会独立思考、接触社会看到变化、在不同场景中能有意识去学习重要的技能与认知,并且,有更实用的学习方法。
这些年我写文章,许多参加工作不久的读者,和我提的问题,主要就集中在:1、个人迷茫;2、不擅长与人交往;3、情感问题;4、沟通与协作问题;5、主动性的欠缺;6、在外还是回家乡;7、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
其实所有新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但有的人束手无策,有的人可以逐步应对,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拿我自己来讲,我觉得我是一个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人。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果是必须要解决的,我会先摆脱畏难情绪,然后分析如何解决,需要怎么做,接着通过一步步学习,同时与外界的力量协作,慢慢解决问题。
不会可以学,但许多人,会诉诸于情绪:好难、好烦、我不会、为什么让我遇到呢?我不行!
说实话,畏难、诉苦,一点用也没有。在学校待久了,刚出来时还有之前的那种做题思维,觉得我会背诵,把题做到,问题就都可以解决。到了单位工作也是,觉得自己挺优秀,肯定可以得到领导的欣赏,然后会被照顾,升职加薪。事实上,你优秀个der啊!放眼望去,谁不优秀呢?谁是比你差着一大截呢?没人看你做题,就说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与人协作等能力,很多人差的就太多了。还有一些人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去骂老板是傻叉,但是退一步讲,傻叉都可以当老板,那没当老板的你,到底怎么回事。
还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只会抱怨,一点卵用没有,还显得你特别矫情。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观点:保持空杯心态,继续学习,学习咱以前可能都看不上的技能。
还是要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的世界,不再会让我们去天天做题,而是要让我们去解决实际的、动态的、复杂的、多元素的问题。
就拿毕业后要去哪个城市、从事什么工作这个问题来讲。两种方法,一种是等,等到毕业的时候,看机会,然后去蒙,如果不喜欢,再换。这种方法行不行呢?可以,但成本太大。凡事必有代价,而且许多代价,越往后越大。
另一种方法,即提前想、提前试、提前积累丰富的经验,然后毕业的时候,做一个在当时那个阶段,相对合理的选择,减少成本的浪费。比如我读书的时候,经常去各个城市旅行,看看风土人情,看看别人的生活环境。期间经常去打工、实习,把未来可能想做的工作,提前试了一部分,同时还在个别中意的城市,都待过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提前思考和尝试过许多后,我最后再做选择,靠的就不是瞎蒙,而是有经历、有经验、有一定规划后的综合考虑。
不过这里我也要说清,综合尝试和思考后的选择,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看,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在那个阶段,是比价不错的。
最重要的,是能让人心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可以接受,也可以承担。反之,糊里糊涂做的选择,接下来就是更多的糊里糊涂。
至于怎么形成「比较有活力的状态」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呢?我来说几点。
1、放下小初高的经历,意识到读大学其实只是一个开始,保持可以随时清零的状态,不以过去的成绩或者挫折去定义自己,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变化且发展的。有了这种意识以后,我们会在不同的场景中,保持一个比较空的状态,也就是这种状态,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环境、自己、以及正在走的路。
2、悬置价值观。我们每到一个新环境,都会带着许多从过去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但是那些价值观是用来解释熟悉事物的,对于不熟悉的,观念性的东西需要我们重新建立。所以,不要遇到新事物就盲目评判,有一些,可能是错的。感兴趣,可以去试试,参与一下也无妨,把大学看成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天地,几年下来,能积累的会更多一些。
3、多一些主动性。不要怕错,尝试去自己规划生活,寻找目标、追求目标。学校的安排是一方面,但也要意识到,统一的安排并不是完全适合有独特性的你。和同学交往,基础的为人是一方面,但也没必要事事跟着别人走。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大胆去践行与追求。另外也不要局限在学校中,有机会可以参加一些校外的活动,提前实习,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社会变化太快,没有更多有效信息,只是窝在学校里听安排,可能毕业后处处受阻,和自己设想的一点也不一样。
4、持续做总结。定期用文字梳理自己的生活,注意哈,不是写碎碎念,早中晚吃了什么,到哪里玩,而是记录做的重要事情、收获的新的认识,以及培养的新习惯。持续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较理性的思考方式,同时日积月累,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提升。表达、沟通、总结,都是基础技能,在社会中有很大用处。总结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形成这种习惯,人会进入到一种定期更新与升级的模式,离开学校后,也会不断进步。
5、我自己经常说的一点,多读好书。(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说了)
说完这几个点,总结起来就是,在大学中我们要意识培养好的习惯,尤其要养成持续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很多知识也许会忘,但好习惯会一直跟着我们。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是,学历贬值的现状,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所谓的贬值,说白了就是在与就业市场挂钩时,学历的含金量变低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现状,所以还想提醒一句就是,一定要积极主动多尝试。
尤其是对家庭条件比较一般的孩子,更要多主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