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之后,作为堂堂“共和国长子”,黑龙江省对全国移民的吸引力持续性增长。这份吸引力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工业兴盛,二是政策吸引。
黑龙江省从俄占、日占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通过中央的“一五”、“二五”规划和苏联的工业援建项目,得到了更深层面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六十年代正式成型,黑龙江省则是老工业基地的“龙头”。
工业的兴盛,吸引了许多青壮年劳动力来此就业,而中央的“开发北大荒”政策,又给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入加了一把火。随着北大荒变成北大仓,黑龙江省的宜居程度大大增加,对移民的吸引力更上一层楼。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东北地区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万级别,其中有将近两百万人口流入了黑龙江。东北三省如今的人口基础,也是在这一段时期彻底固定的。
回顾黑龙江省人口暴涨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促使关外移民人口不断净流入的主因,是工业的强大驱动力。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如今黑龙江省人口凋敝、年年负增长呢?
答案说来令人唏嘘,是因为曾经吸引人的优势不在了。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断衰落,昔日的工业驱动力早已荡然无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替代。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跑到东南沿海地区创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倍受冷落。
而在东北三省里,受到最大人口流失冲击的,便是最北边的黑龙江省。由于靠近俄罗斯远东地区,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的颓败,也深深影响了它的外贸经济发展。
1980年,人口流动首次出现“净迁出”现象,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愈演愈烈。到了2015年,人口总量已经开始负增长了。
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黑龙江省本土产业严重缺乏劳动力,发展疲软。而产业疲软、经济停滞,又让青壮年劳动力更加不愿意来此地就业生活。昔日的“共和国长子”,就这么陷入了恶性循环。
比人口负增长更可怕的,是黑龙江省无法逆转的人口老龄化。由于流出人口以适龄劳动力居多,老年人口的占比随之激增。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黑龙江省六十岁以上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了。而在未来,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扩大。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显著后果,就是地方财政的紧张。除了医疗、社会服务支出激增,最让地方政府头疼的,便是养老金的短缺。黑龙江省自2015年起,养老金储备就处于严重透支,如今只能靠别省调拨勉力弥补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