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F1中国大奖赛来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15年前,这项1950年起源于英国的赛事首次来到中国,落户上海。从最初为了“看热闹”踏足上赛道,到如今每年风雨无阻地一期一会,无数车迷就这样与即将迎来15周岁生日的中国大奖赛相爱相守,度过了十四载的春秋。
其中又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令你我仍常常忆起、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回过头,回顾过去十四年中国大奖赛的难忘记忆。
林志颖和韩寒助力上海站。
2004:一票难求
有史以来,F1的车轮第一次“轧”到上海,恰逢国庆黄金周,令这座崇尚海派文化的城市着实万人空巷。
当时,迈克尔·舒马赫和法拉利是F1在中国绝对的代名词。德国人在来到上海前已经加冕了个人第七个世界冠军。本土媒体倾巢而出,只为捕捉“车王”的身影。
但对于车迷来说,没有什么比见证德国人在上海夺冠更值得期待的了。
虽然结果事与愿违,冠军被法拉利的另一位车手巴里切罗拿下,但是车王也不负众望,创下了1分32秒238的上赛道最快单圈纪录。这一纪录保持了整整13年,直到2017年,才被汉密尔顿打破。
而说到F1在中国的号召力,另一个惊人的纪录是比赛三天的现场观众累计达26 万人次。其中正赛日的现场观众更是达到15 万人,保持着中国有史以来单场赛事现场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
2005:见证新王
一年前的首届中国大奖赛令中国观众感受到世界顶级赛车运动的震撼力,但同时也意犹未尽。
作为赛季的收官战,中国大奖赛迎来了一位强大而又陌生的新王者——费尔南多·阿隆索。
这位年仅24岁的西班牙小子意气风发,携新科世界冠军之威在上海赢得了比赛的胜利,更帮助雷诺车队赢得了该年度的车队冠军。
这是中国车迷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世界冠军大战,更成为V10引擎在F1谢幕演出的见证者。
2006: 史诗大战
舒马赫在蒙扎宣布退役,令无数车迷黯然神伤。但令中国车迷幸福的是,他们仍有机会在中国站欣赏到这位七届世界冠军的“争冠大战和谢幕演出”。
德国人的对手,正是当时所向披靡的2005年车手冠军阿隆索。
“红蓝对决”成为整个周末唯一的主题。上海地铁里出现“舒马赫专列”和“阿隆索专列”,而上海国际赛车场标志性的“荷叶看台”两侧也被分为了红、蓝阵营。
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舒马赫不负“雨神”之名,在开局阶段对阿隆索和其雷诺队友吉安卡洛·费斯切拉做出两次精彩的超越,在上海登上最高领奖台,终于让中国车迷见证了其人生的第91场,也是最后一场——大奖赛胜利。
2007:“新银红大战”
“后舒马赫时代”,阿隆索和莱科宁又成为世界冠军的竞争者,但两人身份已经不同:西班牙人转投迈凯伦,芬兰人则成了法拉利的“红人”。
阿隆索的新队友、初出茅庐的刘易斯·汉密尔顿将这场“新银红大战”推向高潮。
然而不想在个人首个赛季便频繁登上领奖台的汉密尔顿,却在中国站遭遇了赛季最尴尬的失误。
在赛道忽晴忽雨的情况下,迈凯伦让汉密尔顿坚持用雨胎,不料铸成大错。当他终于进站时,过度磨损的轮胎已经无法让赛车正常拐过维修区通道前的左弯,赛车陷入砂石区。
虽然赛道消防员使出全力推车,还是无法帮助英国人避免F1生涯第一次退赛。
英国新秀的抱憾退出,以及宝马-索伯车手库比卡遭遇液压故障,把胜利拱手让了莱科宁。这也为赛季末,芬兰人在巴西以1分的微弱优势上演惊天大逆转埋下了伏笔。
2008:“四大天王”看台
中国大奖赛最后一次在赛季尾声阶段举行。势在必得的汉密尔顿首次在上海获胜,弥补了一年前退赛的尴尬,更与世界冠军奖杯又近了一步。
而卫冕希望落空的莱科宁毅然做出牺牲,把第二名让给队友马萨,使得巴西人的夺冠希望被保留到圣保罗主场。
与此同时,中国大奖赛走过了五年,中国观众已经完成从普通看客到忠实拥趸的转变。
莱科宁、阿隆索、马萨和汉密尔顿车迷专属看台的推出,让“四大天王”的车迷找到了归属感,更标志着中国大奖赛真正成长为一项成熟的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