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阿宁
董国祥(1619年—1683年?)字掌录,直隶广川人[i]。明崇祯十三年(1640),凭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高中庚辰科二甲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明亡后,为进京的李自成部筹集粮草,并参与招降吴三桂。入清后,累迁至大理寺少卿(正四品)。顺治十六年(1659)闰三月,因替卢慎言分送金银案遭弹劾。被免死流放。十七年徙居东北尚阳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后终卒谪所。
董国祥从担任朝廷高官到沦为阶下流犯,病卒谪所,前后两段经历总计不过四十年。居官时间与谪居异乡时间大致各半。因在朝期间政绩一般,故史志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寥寥。但是,最终,却因流放期间编撰的一部县志——东北首部《铁岭县志》,而被誉为“东北编志第一人”。在地方史册中留下颇有价值的一抹浓彩。
一
董国祥身居官位时无多建树。但谪居铁岭尚阳堡后,其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文学素养引起了铁岭地方官员的重视,使其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与发挥。编修出东北首部县志——《铁岭县志》,开东北地方史之先河,值得称道。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政府诏谕全国各省、府、州、县普修志书,随后又频频“檄催”,各地修志之风大盛。一些地方督抚、守令及热心乡绅,深知修撰方志对记录反映官宦政绩,弘扬家世文风的重要。他们把握机会,把修志当作任期内首要大事来抓。康熙十四年(1675)到任的铁岭知县贾弘文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方志编纂中存在的“文献两阙”和修志文人短缺等情况,贾弘文把目光定格在铁岭的文化流人身上。他选定董国祥等六人组成编纂班子。设篡辑官一人,搜采官二人,校正官三人。董国祥任篡辑官。孙缏、罗继谟为搜采官。邢为枢、左暐生、左昕生为校正官。在贾弘文直接领导下,康熙十五年(1675)秋冬之际,以董国祥为首的编纂班子,开始了修志工作。次年的夏至节前两日,志书初稿(一册上下卷)完成,呈报县衙审查。根据审查反馈意见再行补充修改。九月,志稿成。总耗时约十一个月。
据史料记载,截止康熙二十四年(1685),东北总共修成八部志书:1 《辽阳州志》二十八卷,成于康熙二十年;2 《锦州府志》十卷,成于康熙二十二年;3 《广宁县志》八卷,成于康熙二十二年;4 《宁远州志》八卷,成于康熙二十二年;5 《盖平县志》二卷,成于康熙二十四年;6 《锦县志》八卷,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3);7 《开原县志》二卷,成于康熙十七年,补辑于康熙二十三年;8 《铁岭县志》二册(上、下卷)。一为康熙十六年九月终稿(简称董本),是上述八部志书之首。而另一册修成于康熙二十二年。
两部铁岭县志,是铁岭地方官与文化流人互相支持,默契配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东北修志史上启动时间最晚、耗时最短、人财力最节省,但面世最早的首部县志。所以,称董国祥为东北编志第一人,名副其实。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修志速度如此之快,除了说明董国祥等撰志人具有非同寻常的专业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外,还体现出他们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志书叙文中,贾弘文记述了修志始末:“余未受简命之先已奉有旨。令直省府州县各修志书数年矣。莅任以后府檄频催,而苦无以应。今岁秋冬之际乃与绅士之隶籍兹土者谋。所以终其事”。而且,是在“铁邑无旧志可考”情况下,做到了“不辞固陋,勉缀成编。所见所闻所传闻一邑之事,大略尽此”。贾弘文还提到编撰人员的辛劳得力:“纂辑率出董子。搜集、校正诸绅士咸与有力”。 “董子”既董国祥;“诸绅士”即指孙楩、罗继谟、邢为枢、左暐生、左昕生。
二
康熙朝编撰的两册《铁岭县志》,繁体竖排。内容互补。重要志条有复录。在编撰顺序、分类上略有不同。康熙十六年编纂本是董国祥纂辑原本。有“康熙丁巳长至前二日邑人董国祥书”原跋,以及六位文化流人、编撰者姓氏;而康熙二十二年本,则是遵照朝廷指令,以《河南通志》为体例范本,在董志基础上,重新补辑而成。补志中删掉了部分流人编撰者的信息。仅有儒学志条中,记述了起复流官、时任广西巡抚的郝浴,置书院,内设先师位致祭之事。志书落款仅二人姓氏:“编撰人,原知县贾弘文;补辑人,时任知县李廷荣”。
康熙十六年《铁岭县志》本设有:建置、疆域、田赋、户口、学校;官师;祥异;人物;艺文等9个分志。分志下列28个细目;而二十二年《志》本,则在志首增加了县治疆域绘图和县治城池绘图。总设26个分志:建置沿革志、星野志、疆域志、山川志、城池志、关梁志、驿站志、公署志、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户口志、田赋志、风俗志、祠祀志、物产志、古迹志、名宦志、人物志、孝义志、烈女志、隐逸志、流寓志、仙释志、方技志、艺文志。
《志》书收录了大量辽北风物地貌,民俗史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为后人编纂省、府志书奠定了史料基础。雍正、乾隆朝编修《大清一统志》、陈梦雷奉令编修《盛京通志》时,两《志》本被做为资料底本收入。有的志条甚至只字未改,全文转载。20世纪30年代,《铁岭县志》被收入《辽海从书》。金毓黻等学者作了撰校勘记。虽因当时的时间、环境、条件所限,编撰中出现些许误差,但暇不掩玉。志书内容极为珍贵。被称为研究清初铁岭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极为重要的志书。董国祥纂修《铁岭县志》,开东北历史之先河的贡献应为后世铭记。
三、
董国祥修志与众不同,特点分明。尤其喜欢在各志条下,附上自己或他人诗文,以及个人对事物的观点看法,用作补释。这在康熙十六年本《县志》中表现最为鲜明。
如《慈清寺》条。围绕铁岭之名胜山水,考其源流,记其形胜。然后,附诗作四首。一是康熙三年,铁岭首任知县胡药婴诗《早春望龙首山》:“东山常在郭,春日眼新开。雪积岚光暗,溪晴云气来。乾坤匏自系,岁月鬓相催。寥落空藜杖,无心步石苔”;二是文士戴遵先诗《胡世其父母重招开原何明府并诸同人游龙首山 》:“孤城萧索此遨游,峰立天空动远愁,黯黯榆关芳草暮,凄凄辽水荻花秋。连朝载酒双陶令,几曲狂歌半楚囚,倚杖不嫌山径仄,最从绝巘送吾眸”;三是自作诗《赠寺僧参如》:虚空不可量,杖锡胡为者。山寺莽萧萧,悲风鸣四野。逐臣此地偏,佛子宁为假。赞公合秦州,未必房相※。塔影荫清泉,一钵堪犹把;四是孙楩诗,《九月二日同诸友饮慈清寺山下次韵 》:高天旷不极,把酒向林阿。九月黄花老,秋风客思多,击壤同野叟,扣角罢商歌。山水何年有,英人几见过。
又如《书院》条:“铁岭无学校而有书院,盖侍御郝先生赐环归,以其书室为之者名银冈书院。即先生题额也。广川董子谊其事为之记”。董国祥还把自己对理学、儒学的学习心得写入词条,指教褚生。将自撰散文《银冈书院记》附后,既丰富了志条内容,又增添了感情色彩,体现纂志人对书院教学宗旨的深刻领悟。对提高铁岭传统教育的品位,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地名注释上,他往往在地名之后,附上历史传说轶事和地名由来,使人增加历史知识的同时,又别享逸趣。如《驻跸山》条:其山“旧为水口山”。“康熙十年,皇帝谒陵毕,乘便校猎并周揽形胜”,出铁岭南门时,避雨并驻跸山间果园“马文通新室”。“尚食行赏银十两”。“因名驻跸山”。再如:《唐王营》条:“在帽峰山下。。。。。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安营于此”。董国祥以亲历亲闻的经历来标注地名,释解记述事件为其他志书所不多见。
董国祥修志,忠君思想贯穿全本始终。但对有投降行为的名人亦未有排斥。而是实事求是的将其收入志中,据实立传。难能可贵。如《名宦志》中,金代的广平郡王王伯龙。
四
董国祥倡导教化,培养士子,是承接郝浴教鞭,在辽北传播“致知格物”之学第一人。
顺治十五年五月(1658),因杵吴三桂而遭流放的清廷湖广道御使郝浴,携家从盛京下铁岭,购地筑室,读书授徒,开创“致知格物”之学于其中。十八年后,奉特旨原职还朝。临行前,将“致知格物之堂”,定名为“银冈书院”,连同一些田产、书籍、器物无偿捐归铁岭,作为地方官府办学之用。
董国祥是郝浴文友之一,致知格物之堂的常客。是郝浴在铁岭开创“致知格物” 之学的见证人之一。郝浴姻亲梁清标,在撰写的《粤抚中丞复阳郝公本传》中记述的一件事,透露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董国祥来到致知格物之堂。见郝浴正在专心读书,想起多年以来,郝浴常常“讴吟达旦”,读书不辍,完全忘记自己是身陷“穷荒之地”的放逐人。于是,忍不住讥笑到:“我辈尚思复用乎?何苦攻乃尔!”郝浴回答说:“显贵何常,一旦位卿相,何以救天下苍生!”董国祥则“斥其妄。公洒然不为意。每凛四十无闻之惧或奋身自掷几于伤股,其历志如此。尤嗜孟子及二程遗书。筑室三楹,颜曰致知格物之堂,危坐研究其中垂二十二年。”[iv] 这段记述,透露出郝浴与董国祥之间直言不讳、无话不谈的密切,以及他们各自在人生理想、信念、态度、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尽管董国祥与郝浴在为人、信念、性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他们热衷文教,倡导教化上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郝浴是创办辽北银冈书院书院,开创致知格物之学第一人;董国祥堪称继郝浴走后,支持书院教育,传承、传播、弘扬“致知格物”之学第一人。
郝浴离铁后,银冈书院“致知格物”之学讲授一度停滞。董国祥承接教鞭,继续研究探讨“致知格物”精神内涵,为书院求学士子开设“讲座”。有一次,当他听到有的学子认为致知格物之学太深奥,太难懂时,当即让塾师招来“诸弟子”,问曰:你们朝夕在这里生活学习,可知郝浴先生之所以名堂为致知格物的意思吗?然后,作出释解:“知者心之灵也,致者推而极之以求其无蔽也。朱子即物穷理之说,象山已有同异,姚江则更非之。余以为,犹方隅之见耳。如天下国家身心意皆物也,诚正修齐以至治平,即格物也;五伦之内君亦物也,为臣尽忠即格物也,亲亦物也;为子尽孝即格物也,以至夫妇、昆弟、朋友莫不皆然”。
董国祥将自己的理解传授给书院学子,并撰成散文《银冈书院记》载入《铁岭县志》的“书院”条下。全文虽然仅651字,却蕴涵着深刻哲理及儒学知识。饱含董国祥寄望后世学人掌握“致知格物”内旨,勿忘前贤的良苦用心。
五
董国祥与许多文化流人一样,喜欢寄情山水,游历北方边塞的名胜古迹,考察民风民俗,记录史事。并将所见所闻、感悟感受写入诗文。与友人“以诗文相唱和,以道义相切磋"。他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和研究当时东北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证史价值和参考价值。惜其大多散佚,传世不多。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章不过数篇。如:《银冈书院记》、《古洞观音塑像记》等。诗作不过十数首,分为游历诗、唱和诗、抒怀诗等。
游历诗。如:《盛京纪述》:“六鳌神足奠坤舆,草昧天开壮帝居。禹贡山川指顾里,周官礼乐绘图初。千秋王气维盘石,五色卿云捧日车。谁识东京作赋者,徘徊已是十年余。”《东山仙洞》:“窈窕穷岩岫,谽呀启洞门。法幢缠晓气,梵响出云根。寺转欹平路,烟披远近村。扪崖辨题句,剥落半苔痕。”《元宵作》:“云静三阶月欲高,满城歌鼓竞游遨。俨然析弛金吾夜,不复烽传斤马劳。壤击真堪称帝里,原田庶得美车旄。衰迟独未忘奇士,闭户燃藜自熟*”。《登高邑千秋台作》:“千秋台上千秋事,千秋石碣生台渍。洛阳宫殿委灰尘,岿然之台至今峙。忆昔冰坚北渡来,疆华亦自关西至。时人犹道国师公,白水真人乃天意。攀鳞附翼三两言,汉业重开二百季。蒿径依稀辇路存,将台森肃君臣位。沙平草萎沸断流,太行隐隐叠空翠。西风落日秋满山,不必登高自可醉”。
唱和诗。如:《郊郝复阳放言体》“人情纵复似阴谐,也逐东风佛面开。胥糜等闲能肖梦,还看海日射金台。”《赠苗焦冥练师》“自是含元佳气多,洞天小有白云窝。但看落笔惊风雨,若傍观棋烂斧柯。子午昆仑顷已遍,苍梧北海几回过。右军偶作黄庭草,未信山阴听笼鹅”。为蓝旗寨老古洞庙和尚赋五古诗《赠寺僧参如》(见前文)
抒怀感慨诗。如:《假寐》“湖海元龙夙所期,齐今高古亦随宜。当窗满照关山月,徒壁空余老大悲。百里鬻秦知己过,子子卿归汉惧成迟。五风十雨朝朝有,坐拥寒床绕梦思。”[v] 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触物抚时的畅达文思、艺术魅力、文学功夫,在上述作品中可见一斑。
结语
修撰完《铁岭县志》后,董国祥遂销声匿迹。其行踪再未见文字记载。推测其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志书完成后不久,便因病辞世。由于不见史料记载,无从得知是否确切。但是,董国祥一生不得志,积劳抑郁成疾,后又为修撰《铁岭县志》所累,病情加重,生活困苦,即而故世也是可能的。
(原稿刊于2006《铁岭日报》、2011年《辽海名人传》等。此文有 改动)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