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啥时候开始,网上流行“读完100本书,就会脱胎换骨”的说法。我多听人劝啊,于是就哼哧哼哧读了起来。
从2019年5月开始,到2022年9月底,历时三年多,除了那些必看的专业教科书,我的图书阅读量终于破百。
加上看过的纸质书,数量过百了~
在读完100本书之后,我并没有因此而更有钱、更有趣、更能聊。
但也算有些收获,对读书有新的认识:
- 大多时候,人真的不必读书,因为就“学东西”而言,和一线高手聊天、看一手信息都比看书更高效。
- 有的时候,人真的得看看书,因为只有啃一些大部头的图书,才能学到复杂、精巧的思考。
- 有些书能带来改变,有些书能带来愉快,而有的书只能带来自信:这么烂的书都能出版,我为啥不能写书(狗托保命)!
- 大多数书不值得读完,因为作者会把压箱底的东西放在前面,越往后越没意思。
- 看自己爱看的书,因为逼着自己看不喜欢的书,只会产生厌恶和恐惧,不会有任何收获。
- 如果书里的内容和生活不符,一定是书错了,永远不要脱离生活。
- 我为王,书为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就个人经验而言,读几本书并不会有啥巨大的改变,只不过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换了个大点儿的救生圈。但做完这样一件事情,还真的挺想记录(xuanyao)一下。
于是,就从看完的书里,精挑细选了30本,推荐给你。本来只想选10本,结果都是心头好,10本变成了30本。不过放心,虽然数量超级加倍,但是质量一点儿没降低。
选书的标准也很简单:第一、我认认真真读完了,甚至读了不止一遍;第二、要么读着很爽,要么读完很爽。
这30本书的顺序也不是瞎排的,而是我认为的一个人读书人可以参考的成长路径:
- 首先,认识自己: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 接着,修炼自己:认识财富、自我管理、学表达、学写作、学人生设计、修炼思考力。
- 然后,处理关系:所有关系都离不开自由、尊重、沟通;理解这些之后,学着爱一个人。
- 最后,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系统、教育以及社会如何奖励一个人。
在最后的最后,选了3本我很喜欢的小说作为彩蛋。
01认识自己
有种竞争叫“内卷”,而内卷的思想根源在理性主义。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从蒸汽到电气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理性主义一边推动人类的发展,另一边为所有现代人构筑了一个铁笼:为了维持社会机器的高效运转,所有人被简化为一个一串数据,社会机器的螺丝钉。人变成了某种商品,在“买家”面前互相竞争。人和人,人和组织之间变成了“供需”关系,个体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标准的零件。
面对这个坚固的铁笼,如何破?这本*载了人类最聪明的那群人的思考。或许,看完它,还是不得不投入内卷的大潮,但起码可以多些淡定和坦然,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经常对自己不满意,莫名其妙地被那些强势的人影响,常常被人指责/抱怨,这本书能帮到你。通过它,你能看到这背后的原因,慢慢地舒展自我。
故事的开始,蛤蟆先生是个“可怜弱小又无助”的小男孩;故事的结尾,他成功地放下了“随身携带的父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旁观这样一段历程,我们会发生一次次自我觉察,会发现那些限制我们的枷锁。在这种觉察中,我们会慢慢地背负起生命的责任。
参加了读书会,当了主讲人,做了导图,最后,写了书评,放在这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