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朋友跟我抱怨道,自己的女儿太“小气”了,亲戚家的孩子上门来玩,我跟孩子说,我们把玩具拿出来跟妹妹一起玩,女儿却不肯,小手抓着自己的娃娃,嘴里一直念叨“我的、我的!”,我们说了半天,她才肯把玩具分享给妹妹。你说这孩子怎么回事,小时候特别爱跟人分享,拿着东西就往人手里塞,现在越来越小气,怎么说都没用。
网络图
“妈妈吃,宝宝分给你~”
天下有哪个妈妈听到这句话会不感到开心呢!
父母都希望孩子爱分享,爱分享的孩子会更幸运。
但是现在霸道几乎成了孩子的一种通病,随之而来的自私、贪心、任性也成为孩子身上难以私下来的标签,面对霸道的孩子,父母既担心又无奈,幼儿园老师难以招架,小朋友更是“畏而远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走出“唯我独尊”的心理,使孩子在和小伙伴分享快乐中,一起成长。
记得一位妈妈跟我说过,他家孩子快上小学了,但是平时表现的非常自私,不懂得和别人分享,遇到好吃的好玩的,都会霸占着谁也不给。
有一天,一家人去公园散步,正巧碰到舅舅和表妹,妈妈就跟舅舅聊起天来,孩子则在一旁荡秋千。
当时孩子坐着一个秋千,又把另一个秋千拉过来,两个都要霸占着。
表妹看着秋千也想要一起玩。但是他家孩子死死抓住秋千,说:“这是我的,你不能玩。”于是跟表妹拉扯了起来。
尽管妈妈尝试着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希望孩子让出一个秋千给表妹一起玩,但好像没什么效果,孩子仍旧不依不饶,就是不撒手。
最后这位妈妈气急败坏,使劲掰开孩子的手,把孩子拉回家了。
很多父母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对于霸道的孩子,通常是既顺从又生气,霸道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不吃亏”,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如果孩子一直以霸道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不受欢迎,甚至被“畏而远之”。
很多的父母觉得很委屈,自己并没有教孩子这样做,孩子是怎么变的霸道呢?
1,天生气质所致
有些孩子在气质类型上属于胆汁质,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表现出鲁莽、冲动等不良行为。比如和女孩相比较,男孩更容易霸道。
2,自我意识极其强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
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
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3,周围环境的影响
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4,对孩子过度的溺爱
许多父母仍然采取了比较传统和简单的教育方式,常常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来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类似的错误观念、认识,反映到他的所作所为上就是标准的霸道行为了。
对于这五种霸道孩子最常发生的情况,父母要正确引导带孩子出去玩耍时,经常听到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也不给别人玩玩具,没事的,我看有的书上说了,那是占有欲,不叫霸道自私,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像这位妈妈说的,霸道自私和占有欲是有区别的,占有欲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原始*,但是随着自控力以及道德感的发展,人类会不断地控制占有欲,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如果占有欲得不到合理的约束就会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判断孩子究竟是霸道自私还是占有欲,就要看孩子能否听劝,是否接受引导,如果孩子不听劝不接受引导,很可能就会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
这5种霸道孩子最常发生的情况:
一,我不喜欢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碰
奶奶吃了一个放在孙女房间的苹果,孙女大叫:“那是我的苹果,你不能吃!”
像上面的事例,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私有观念让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是正常的,但是对自己的家人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要霸占就是霸道和自私了。
正确做法: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并且给孩子解释清楚归属问题,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激烈,可以等情绪稳定后再跟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