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规则、高校和专业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去读透。特别是高校和专业,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办法了解清楚的。
比如说你想学医,那么首先就得清楚全国都有哪些医科院校吧?各医科院校的优势又在哪里?如果成绩特别好,是不是可以通过参加生物竞赛,获得保送的资格?那么又有哪些高校可以保送呢?
如果想学口腔,那么到底是去北大口腔还是去华西口腔?或者是选华西口腔的“5 3”还是选北大的5年制?还是说复旦或上交?
那么究竟要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为佳?
首先要解决“学什么”。
无论是什么专业都有“高、中、低”档次的高校与之相对应。因此只要有专业方向,无论最终高考考了多少分,都能有接收的高校。
怕就怕在你不知道学什么,人云亦云。特别是如果在高考成绩出来后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就更糟糕。
可能刚选好了一个专业,又觉得那个也不错,偏偏还有“选择困难症”,心里无限纠结,于是有限的时间内,选了一个自己也并不是百分之一百满意的专业,到了学校后有可能还想转专业,更有甚者还因为不满意而想复读!想想都觉得痛苦。
因此,建议大家在“学什么”这个问题上,越早考虑越好,早到小学、初中就更好了,实在不行最晚也最好在高三下半学期前就能拿定主意。
其次要解决“在哪里读书”。
是去外省读大学,还是在省内?是高校优先还是城市优先?是专业优先还是高校优先?同等层次下的高校有哪些可以考虑?又有哪些高校是优先考虑的?又有哪些是一定不会考虑的?
这些问题也都是常见的容易改变主意的问题,甚至有的人会在提交志愿的前一刻都还在变动。这也很无奈,因为人们往往是想考虑周全,做到万无一失,但是哪有那么完美的事情呢?
虽然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建议大家最好能在高考前能做决定,但是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家庭都是在最后才能定夺,因此也只能视各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了。
最后就是要充分清楚高考的相关政策。
除了要充分了解志愿填报规则,还要了解录取规则,清楚相关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提档线?高校提档线和专业提档线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是服从调配?理科考生为什么数学分数高有优势?而文科生为什么语文分数高有优势?等等之类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最晚也要在填报志愿前弄明白。
另外还有被高校录取除了高考这个途径外,还有哪些途径?比如强基计划是什么?中外合作高校的自主招生又是怎么回事?
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则最好是在进入高中前就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