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培及养成阶段养殖筐具
结束海区中培后,继续在相同实验海区进行海区养成,考虑到海区养成周期较长,使用箱式养殖稚贝排泄物长时间积累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所以使用筐式养殖以密度20、40、60、80 粒/筐进行,实验周期约为360 d。
▲ 3个海区养成实验
▲ 施氏獭蛤海区养成情况
结果表明在潮间带滩涂进行施氏獭蛤养殖是可行的,其中箱式中培在北海和防城港实验海区表现更好,且与筐式中培的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箱式能存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退潮对施氏獭蛤稚贝生长的影响,钦州海区稚贝整体生长较差。而海区养成只适宜在北海海区进行。
- 滩涂底质影响较大,箱式中培表现最佳
在实验过程中,也对3个海区的水质环境、藻类丰度和底质粒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北海实验海区水质较好且更稳定,其次是防城港实验海区,钦州实验海区水质为3个海区最差且不稳定,3个实验海区水质虽有差异,但均在施氏獭蛤的生存范围内。藻类丰度调查结果与水质调查结果类似,为北海藻类丰度最大,防城港次之,钦州最小。此外,底质粒径调查显示,北海底质粒径最大,防城港次之,钦州底质粒径最小。
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影响施氏獭蛤生存的主要因素,在海区中培阶段,因实验周期较短,北海和防城港实验水质环境虽然不同但差异不大,藻类也都能满足稚贝的生存需求,但3个实验海区稚贝生存有显著性差异,推测主要是底质粒径差异造成的,对比养成阶段,北海实验海区结束养成时仍约有15%~35%存活率,而防城港和钦州海区养成约6~8个月稚贝存活率为0,可见防城港和钦州实验海区潮间带滩涂并不适宜施氏獭蛤生存。
由此可见,在满足施氏獭蛤生存的条件下,养殖海区的底质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水质和藻类丰度。此外,本实验首次使用箱式模式进行施氏獭蛤的海区中培,并且取得比筐式模式更好的效果,可作为新型高效的施氏獭蛤海区中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