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春意盎然。风筝,这个古老又充满童趣的玩具,用那根纤细又结实的线,拉动我们的身心“上春山”,成为春日里的亮丽风景。
3月29日至4月1日,太原市风筝协会的手艺人带我们一起探究风筝的制作过程,不仅是风筝四艺扎、糊、绘、放的展示,更是匠心与技艺的完美融合。
他做的风筝远销海外
武天福是我省著名的手艺人。“他专做盘鹰风筝,他的风筝在筝友圈可是抢手货,已经卖到国外。”提到武天福做风筝,太原市风筝协会会长张富玉满是赞赏。
武天福的家就是他的工作室,到处都是竹子、“大条”(盘鹰风筝两个翅膀的上端)和各种工具(刨子、尺子、刀子、电烤灯、自制夹板、笔……)
“选材和扎制是风筝稳定飞行的关键。”武天福开门见山介绍怎样做风筝。他手头正在做的盘鹰风筝是长沙一位筝友预订的。
制作风筝,选材是第一步。
传统风筝的骨架选材以各种竹材为主,如毛竹、楠竹,它们质轻、纤维直而密,兼具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此外,苇子、高粱秆等辅助材料也为风筝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现代,有科技手段辅助,风筝的制作材料也拓展到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等,这使得风筝的骨架更坚固、轻盈。
即便有如此多的选择,武天福在选材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告诉记者:“风筝选材如同选人才,既要考虑材料的性能,也要考虑其与设计思路的契合度。对于盘鹰风筝,我更倾向于使用竹材,因为它们更轻盈,更易于掌控。”武天福深知,稳固而轻盈的骨架是风筝飞翔的基础。他精选生长三年以上、节长均匀、韧性强、不霉烂的毛竹。
扎制,同样考验制作者的技艺和耐心。
扎制需要制作者精确计算、精细操作,确保每一个细节处严丝合缝。
武天福表示:“每一个结、每一个弯,都得正好。用心,才能做出真正有灵魂的风筝。”只见他将一根已经裁好、打磨光滑的竹条和一根30厘米的尺子并排放在一起,比着尺子量尺寸,作标记,再用刀子从标记处将竹条均匀地一劈为二,这下盘鹰的两只翅膀就有了骨架。“盘鹰风筝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翅膀,要想让两个翅膀吃风一样,两个翅膀相对应部分竹子的材质、密度、薄厚、形状都要一样才行。”武天福边做边讲。
为了使“大条”更强壮、稳定、有韧性,武天福做的盘鹰风筝一般都会将三根劈开后的竹条用乳胶粘在一起,再用自制夹板夹好,粘牢,一层变三层。
那粘多久就能粘牢了?武天福拿起手边的烟盒和打火机说:“也没专门计时,一般就是我抽三根烟的时间。”
三支烟的工夫过后,他带我们见识了加热风筝。“风筝骨架的弧度,是加热烤制的,并不是掰制的。”只见其拿好打磨好的竹条和早已在木板上画好的盘鹰翅膀,在电烤灯上将竹条需要打弯部分的一面加热后,再根据画好的模板,弯曲成预定的形状。熏烤时竹条不能距离火过近,否则会烧焦。如果竹条过于干燥须先蘸水再加热。受热后,双手执竹条两端慢慢加力,使其弯曲,然后将竹条移开,等它稍微冷却后再松手,避免竹条自行弹回。
接下来,要把各部分的竹条连接在一起,即绑扎。“扎风筝不是简单地把相应部位竹条绑在一起,而是要精确计算每个对称部位的绑扎长度、力度,甚至绳子的缠绕圈数都是一样的。”这样,两个翅膀吃风一样,能保证风筝飞起来够稳。
糊风筝绘风筝都要下功夫
许多人说,扎完了,风筝就基本完工。“这样认为的人,一定没有仔细做过风筝。”武天福笑着说,糊风筝和绘风筝都是要下功夫的。
每个自制风筝都是武天福亲自糊的,但并非每只风筝都是他自己绘的。他的风筝一种是买来已经绘好的风筝布,裁剪后糊到风筝上;另一种是自己亲手绘。不论是不是自己绘,武天福对风筝布的选材都有标准。他会选用质地轻盈、纤维分布均匀的宣纸或丝绢,经过细致的裁剪和糊贴,将骨架包裹其中。
采访当天制作的风筝恰好是武天福手绘的,他说:“我年轻时是木工,所以扎、糊都好说。但是绘风筝对于我来说就是个难事。”他取出铅笔、毛笔和丙烯颜料,开始了创作。“我得先用铅笔画轮廓。画盘鹰难呢,每一层的羽毛有各自的颜色,每一根和每一根都不同。”武天福调侃不会调色的自己,只能用儿童绘画的方式简单画出盘鹰的样子。即便如此,他的笔触依然流畅有力,每一笔都倾注着全部的注意力。随着他的一笔一画,一只盘鹰逐渐跃然绢布之上。虽然还不够完美,但盘鹰的眼神却非常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