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20年
以北京市为例
2000年 | 2000年,原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正式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 |
2003年 | 关于垃圾的分类标准,最早出现在2003年出台的相关国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中,将生活垃圾划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并规定了相应的标志和图形符号。2004年公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则鼓励各城市结合本地区垃圾的特性和处理方式自行选择垃圾分类方法。 |
2009年 | 到了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确立垃圾分类按照大类粗分的标准,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 |
2010年 | 2010年,北京提出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首批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建立。这些小区都配备了标有“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的三种垃圾桶,并用颜色区分。那时,全市招募了两万余名“绿袖标”来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
2017年 | 但是,为实现垃圾回收“干湿分离”,2017年,北京市实行了垃圾分类新模式,由原来的“三桶”变为“两桶”,即“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大小桶”模式,这也是目前北京多数小区采取的模式。 |
2019年 | 2019年6月6日,住建部等9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明确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
01
强制 提速,我们等不了了……
垃圾分类快20年了,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人们见面寒暄由“吃饭了吗?”变成了“你是什么垃圾?”这一“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而人们在调侃上海人被垃圾分类“逼疯”的背后,则是一场全中国人都输不起的战争。
“因为,我们实在是等不了了。”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主任李京华最近十来年将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推广垃圾分类上,在他看来,这场垃圾分类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我们已经被垃圾‘绑架’”。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李京华来到了位于北京市西五环的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在那里看到的景象令他震惊,从两座高高的垃圾山中向东远眺,首都北京俨然是一座“坐在垃圾堆上的城市”。
李京华看到的景象在导演王久良2010年拍摄的《垃圾围城》中得以呈现,这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展示了光鲜亮丽的北京被周围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包围,它们组成了北京的“七环”,“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土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更是触目惊心”。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强制垃圾分类等方法,倒逼全民环保观念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他认为,垃圾分类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拆拣,更指向人们生产生活观念的革新。
02
曾经的北京垃圾分类
外国人都来学
自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媒体对国外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大量报道。但实际上,垃圾分类对我们而言并不新鲜,中国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过垃圾分类的概念。
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居民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这被很多学者看做是“垃圾分类”的问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全社会物资的极度匮乏,老百姓通常出于节约意识,按照相关要求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旧报纸等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地送到国营废品站卖钱,就连烂掉的菜叶子也会捡出来喂鸡喂鸭。这些垃圾分类的举动,不仅让整个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井然有序,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专程前来学习。很多老北京人对几十年前的首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就是“街上没什么垃圾,很干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资匮乏的日子渐行渐远,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与物质生活的持续丰富与改善,越来越多的固体废弃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于城市与城郊,“垃圾围城”难题日益凸显,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03
20年了,为何这么难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明明有利于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何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呢?
李京华分析,掣肘垃圾分类深入推进的因素很多,但导致垃圾分类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居民未能有效参与进来。
垃圾分类,你为什么这么难?
知识。尽管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看似简单,要学的东西却很多”,李京华说。
观念。与之相比,观念的深入人心则显得更为艰巨。
机制。缺乏一种比较好的参与垃圾分类的模式与长效养成机制。“企业和居民学习垃圾分类既需要有润物无声的意识培养,也需要有赏罚分明的制度约束。”龚胜生指出。
此外,一些从事垃圾回收的工作人员在垃圾回收的过程中也没有起到正向作用。
龚胜生指出,改变简单粗暴的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垃圾分类是整个治污体系中相对前置的一项工作,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做得专业到位,将对整个垃圾后端处理工作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如何把垃圾“分”好仍需要更细致的政策储备、制度设计及技术支持。
04
分类,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