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70年春华秋实,70载风雨兼程,北京日报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
初心昭昭,使命迢迢。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北京日报积极参与其中,推进精治共治法治,在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1955年,“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上,居民在听讲解员讲解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 李祖慧摄
2000年,本市城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图为西城区德外街道在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潘毅摄
2020年5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进入新阶段。图为丰台区美域家园垃圾分类驿站。刘平摄
28年前推动“公厕革命”
1955年,人们通过《北京日报》接触到一个新鲜词——垃圾分类。
那一年10月,北京市“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在中山公园内卫生教育馆开幕,一时间吸引了1.4万余人前去参观。《北京日报》敏锐捕捉到“垃圾分类”这一新闻点,用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报道,在67年前传递出一个十分超前的理念,“垃圾分类处理将要在本市逐步实行”。
1957年,《北京日报》发表了《城区将分类收集垃圾》的文章,最早提出并实践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生活,新闻媒体有责。70年来,《北京日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新生事物鼓劲,为城市文明助威,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994年,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大赛在北京拉开帷幕——“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以公厕设计为主题举办大赛在我国似乎还是头一次。
想要推进城市治理,关键要看老百姓支持不支持、参与不参与。公厕建设,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解决公厕问题,也应当动员社会力量。1994年,由北京日报社和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这次公厕设计大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此,北京开启了“公厕革命”的行动。
赛事开启后,立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3个月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赛设计稿340份。北京日报记者娄晓琪曾以公厕大赛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在'95香港国际公厕大会上宣读论文《公厕革命——北京人观念的嬗变》,受到与会代表起立鼓掌欢迎。
时隔一年,一座仿虎头造型的公厕出现在西城区大木仓胡同西口,这座公厕就是从首都公厕设计大奖赛中选出施工的38座公厕之一。1995年,首批共计38座设计新颖、美观实用的现代化公厕出现在京城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