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鲟形目所有种(除部分为一级保护动物外)
鲟形目,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一个古老的生物类群,在距今2亿年的白垩纪晚期便生活在地球上。分布于北半球的大型河流,咸、淡水湖泊及海水水域。现存鲟科有2科6属27种,中国有2属。我国分布的鲟鱼有8种,属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分布于黑龙江的史氏鲟和达氏鳇;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以及伊利河的裸腹鲟。
鲟科鱼类的体呈纺锤形,腹部扁平,躯干部横切面呈五角形;口前后4根吻须,吻尖长或呈平扁匙状;尾鳍歪型;口裂直或新月形,位于头腹面,能伸缩吸食;口前须细小;眼很小;体色一般背部深灰或灰黄,侧部黄白或乳白,幼体色较深。具典型的歪型尾。
溯河产卵洄游性或淡水定居性鱼类,健游。春或秋季产卵。产卵场多在江河上游水温较低、流速较大、具石砾底质的急滩深潭地带。仔鱼期一般吃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类及软体动物为食;成鱼期吃底栖动物、动植物渣滓和鱼类。生殖期多停食或摄取极少量食物。
近年来由于受到过度捕捞、洄游受阻、水质恶化、产卵栖息地减少等方面的影响,野生鲟形目中很多种类正濒临灭绝。(下图为史氏鲟)
2.黄唇鱼
闽粤人称金钱猛鱼、大鸥、白花等,温州人称为黄甘,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体长1~1.5米,重可达50千克。分布于东海闽南渔场和南海北部珠江口渔场,其中珠江口是盛产区。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
黄唇鱼体背部隆起,腹缘广弧形,尾柄细长,头中等大,侧扁,吻短而尖,侧线完全,几乎延伸尾部末端。体背侧棕灰略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略带淡黄色,胸鳍腋下有一黑斑;腹鳍及臀鳍浅色,尾鳍灰黑色。
3.松江鲈鱼
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宽而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盖。吻宽而圆钝,背面中央圆突。鼻孔每侧2个,均有短管状突起。眼较小,上侧位。口大,前位。鳃盖骨具一纵棱。鳃孔宽大。体无鳞,侧线平直。头、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体侧具4~5条暗褐色横斑。吻侧和眼下各具一暗带。第一背鳍前部与尾鳍基部各具一暗斑,除腹鳍白色外,头部背面、上体侧及各鳍均具黑色斑点,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橘红色斜带,似4片鳃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为近海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沿岸浅水水域和与海相通的河川、湖泊中。具降河洄游习性,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为肉食性较凶猛鱼类,摄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
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朝鲜半岛(西侧和南侧)、日本(九州岛西北侧的福冈、佐贺及有明湾)。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南达舟山、宁波及厦门,北达辽河口及鸭绿江。
4.克氏海马鱼
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是一种小型鱼类,体型奇特,与一般鱼类大不相同,头部的形状酷似马头,尖端生有5个短小的棘,头与躯干形成直角,身体的表面也没有大多数鱼类具有的鳞片,呈侧扁形,外面被环状的骨板所包裹,看上去又仿佛是披着铠甲的战马,所以被称为“海马鱼”。
它的体形是海马鱼类中较大的,体长为305—325毫米。全体均呈淡黄色,体侧具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线状斑点。吻部细长,呈管状。眼睛较小,位于头部的两侧,位置较高,两个眼睛靠得较近,两眼之间的间隔小于眼睛的直径。鼻孔很小,每侧竟有两个,相距也甚为接近,紧位于眼的前方。口较小,位于头的前端,口内没有牙齿。躯干部呈七棱形,腹部很凸出。尾部呈四棱形,细长而能卷曲。从头部的顶端到尾尖,有一条明显的栉状脊椎。
生活在近海海藻丛或珊瑚礁丛非常繁茂的地带。游泳时,它的头部向上,垂直地立在水中,依靠背鳍和胸鳍的扇动,直升直降,缓缓而行。有时它还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弹跳状前进。栖止时,常以尾端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上、珊瑚枝上或海中的飘浮物上歇息,以毛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海域,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庆凯, 杜合军, 杨菁. 鲟形目鱼类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J]. 水产科学, 2019, 第38卷(5):734-740.
[2]胡树慧. 古老而珍稀的鲟鱼[J]. 生物学教学, 2014, (7):5-8.
[3]房英春, 邢才, 田春, 宋钢, 李胜男, 刘霞, 陈锟- 《中国观赏鱼》2005 年001 期
来源: 水生动物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