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试戴特色面具
如今,霍尔木兹岛上的旅游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游客以伊朗本地人为主,为数不多的国际游客大多也仅限于来自欧洲的旅行发烧友:
我在岛上就遇到了年纪轻轻就打卡72国的德国小伙(这位痴迷于伊朗风土的小伙曾先后8次来伊朗旅游,这一次终于在入境时被疑心的伊朗海关截下请进了小黑屋,盘问了半天以确认反复来伊的他不是西方间谍)和正在从意大利骑行到中国途中的西班牙小哥。
大众旅游业的暂时缺席,带来的不但有基础设施的相对不便(全岛没有wifi,几乎没有汽车,载物载人均用三轮摩托改装的“突突车”),也有一份难得的宁静与空旷。
岛上的孩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历史上的波斯湾沿岸以当地特有的造船术闻名。
值得庆幸的是,这项以木材为原材料造出远洋帆船的技术如今已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以保留,除了曾经的风帆已经换成了现代的燃料引擎,这项造船术的其余一切都按照古法制造——在格什姆岛上如今仍然可以见到几艘在建的传统木船。
当地人告诉我,建造船体的木头实际来自非洲,工匠则多来自巴基斯坦,而最终造好的木船则会卖给远在迪拜的土豪们。
一艘按照波斯湾地区传统技艺造出的木船,已经接近完工,如今它的售价会远高于同等大小的现代船舶
更有意思的是,遥远的霍尔木兹岛与中国人的相遇,实际也可追溯到古代时期的航海世界。
史*载表明,在郑和七下西洋中的三次中,他极有可能造访过霍尔木兹岛这颗“世界这串项链上的明珠(伊朗谚语)”,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汇总而来的《明史·外国传·忽鲁谟斯传》中记道“忽鲁谟斯(即霍尔木兹的另一音译),西洋大国也”。
当然,这里的忽鲁谟斯并不单指霍尔木兹岛,而是当时以霍尔木兹岛为中心,实际势力范围囊括整个海湾北部的霍尔木兹王国。
《郑和航海图》中的忽鲁谟斯
图:丝绸之路资源库
话虽如此,但另一段关于当地地理特征的记载,则与霍尔木兹岛独有的地貌极为相近:“境内有大山,四面异色。一红盐石,凿以为器,盛食物不加盐,而味自和;一白土,可涂垣壁;一赤土、一黄土,皆适于用。”
记录中五彩斑斓的土地和岩石,实际便是霍尔木兹岛远近闻名的独特地质景观。实际上,历史学界曾对于郑和团队到达的到底是格什姆岛还是霍尔木兹岛一直存在争议,而2015年对于霍尔木兹岛上出土中国瓷器的最新考证则最终证明了当年郑和所到的正是霍尔木兹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