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正式开启今年的三伏天。
很多细心的人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为何今年三伏天入伏这么早?
健康时报 图
今年三伏天,是本世纪最早三伏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7月9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实际上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①
此外,今年又是一个“加长长长长长版”的三伏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往往初伏10天,末伏10天,而中伏是不固定的。中伏时间不固定主要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两个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有一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有两个“庚日”就是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数有可能是30天,也有可能是40天。而今年的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有五个“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整个三伏天是“加长版”为40天。
今年加长版三伏天,真的会更热吗?
当前高温热浪持续席卷北方,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或成为历史上最热夏季。中国天气网预告,7月10日起我国南北方高温将连成片,山东、河南及江南、华南等地会出现广泛的高温天气。其中,南方的高温待机时间将持续至本周末,浙江、福建等地或体验一周的桑拿天。
中国天气网预告未来10天(7月10-19日),江南、江淮、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且湿度较大,体感闷热,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38~40℃。
此外,北方地区11日高温范围和强度将有所减小,12日受降水影响,此轮高温过程基本结束。7月14日起,北方地区高温再次发展。②
10个三伏天的禁忌一定要知道!
1. 三伏天忌猛吹空调
进入三伏天,不少人开启了全天候的空调模式,尤其要当心猛吹空调对肩颈部的影响。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韩骁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介绍,目前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伏案工作者、长时间使用电脑和玩手机的人群都是高发群体。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猛吹空调特别容易使原本就很疲劳的颈椎肌肉雪上加霜,甚至“罢工抗议”。因此,三伏天不仅要防感冒中暑,也要当心颈椎病。③
2. 三伏天忌剧烈运动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出门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④
寇霞霞 摄
3. 三伏天忌口渴狂饮
三伏天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④
4. 三伏天忌过于清淡
三伏天消耗大,饮食不宜过于清淡。2022年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三伏天防暑小常识”中提醒,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④
5. 三伏天忌过量饮酒
三伏天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④
6. 三伏天忌午睡过长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④
7. 三伏天忌快速降温
三伏天忌受热后“快速冷却”“快速降温”。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④
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黄力曾在健康时报采访中解释,因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⑤
健康时报曹子豪 摄
8. 三伏天忌温差过大
三伏天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以下。④
9. 三伏天忌冷饮过多
冷饮是解暑的必备神器,但不要冷饮摄入过多。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继红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大量的冷饮进入胃肠道后,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胃肠血液供应,严重还会诱发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等不适。
此外,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更不宜摄入冷饮过,大量冷饮会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收缩会诱发心绞痛。⑥
10. 三伏天忌情绪波动
三伏天除了生活上要注意,还要当心情绪波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徐涛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高于80%等,人体就会处于易激惹状态,“情绪中暑”发生的比例就会明显上升。比如因一句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便无比气愤、出口伤人、挥拳相向、行为不能自控。因此,夏季不仅要防身体中暑,还要防“情绪中暑”。⑦(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