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顶品。——黄宾虹
提起老虎,大概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想起一个画面。
那就是雄伟山林间,几头猛虎,威风凛凛的盯着前方。
而这种印象是从古代就传承过来的,由于古代没有摄影机,所以画师们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作画。
因此,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老虎的形象也几乎都是凶猛的形象。
但是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却有一个例外。
在台北故宫的展厅里,挂着一幅关于老虎的画作。
但这幅老虎却和我们的印象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气势,看起来还病殃殃的,宛如一只“病猫”。
但就是这样一幅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画,却让诸多画家研究了近300年,才一窥其真意。
这幅画,就是我国清代的著名画家——华嵒。
那么这幅画里的老虎,为什么是垂头丧气的姿态呢?而在华嵒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年幼家贫、作画为家就像很多励志故事一样,华嵒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是福建人,在家中排行老二,是个“受气包”的角色。
但是这样的华嵒却是个绘画天才,在别人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拿起树枝画画了,而且还画得栩栩如生。
由于华嵒的才华,父母决心要培养他,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买不起纸笔,只能遗憾的让华嵒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
对于华嵒而言,人生是命途多舛的,因为父亲在华嵒十几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为了补贴家用,他只好去当造纸小工。
为了生计,华嵒每天拼命做工,到了夜里,就早外面临摹四周的景象。
而华嵒的这个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一个画师,于是这个画师拿出珍藏的古画,给华嵒临摹。
彼时的华嵒十分用心,用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画作就在附近传开了。
于是华嵒就靠着给邻里作画补贴家用,但是这始终是不是长远之计,华嵒梦想着,未来有一天自己会名扬四海。
但在他名扬四海之前,一个故事却从他身上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