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吃涮羊肉 YYDS!
神仙爱情 YYDS!
无论是形容吃得着、看得见的美食与作品,还是更难以捉摸的情感,万金油表达“YYDS”(“永远的神”拼音首字母缩写)似乎总能适用。
但正是因为在哪都能看到这句缩写,有人开始批判 YYDS 让语言变得贫瘠、使人们的表达能力下降,甚至钝化了人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原本丰富的词汇、曲折的表达,如今全部变成一句简单粗暴的‘YYDS’,长此以往,人就变傻了!”
然而,简化的表达真的会让人变笨吗?或者说,我们的思想真的会被语言影响吗?还是说我们的思想原本是以无声的形式栖息于大脑中,只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临时披上了一件“语言外衣”?
人们的思想,由语言决定……真的这样吗?
其实,“语言是否能影响人思维方式”的争论已经持续上千年了。查理曼大帝统治西罗马帝国时就曾发出感叹:“多会一门语言就像多一个灵魂(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
从直觉出发,不少人会简单地认为语言能决定思想。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在说英文时更开朗,在说中文时更含蓄”。
说日语时,我爱你就变成了月色真美
在当代语言学领域,也有一些语言学家有相同的想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pair-Whorf Hypothesis)就是其中代表性的理论,这个假说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和感知有决定性作用。
其提出者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进行文化研究时发现了不同语言描述同一事物时的差别,于是总结出了“语言结构能系统化地反映概念世界”的论点。萨丕尔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则进一步将这个理论具象化。
萨丕尔本人 | Wikipedia
在做语言学研究之前,沃尔夫曾是一名消防记录员,他在阅读消防文件时发现,人们描述火灾场景时的语言往往会暗示火灾起因。比如有一次,工作人员以为“石灰石”是一种“石”,便默认了石头不可燃,以至于忽视了火源,最终酿成了灾害。沃尔夫由此推论,语言可以影响人的思维、甚至行为。
跨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类似的例子更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语言学教授 Lera Boroditsky 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展示了一组其祖父的照片。照片中不同年龄段的祖父一字排开,习惯从左到右写字的人(比如汉语、英语使用者)倾向于认为照片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习惯从右到左写字的人(比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使用者)则认为照片是按倒叙排列的。
你觉得这组照片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吗?| TED
有科学家认为,由语言导致的认知差别,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规划行为。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陈基思(Keith Chen)的研究发现,不区分现在时和将来时的人(比如日语使用者)更容易养成储蓄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未来是现在的一部分;而区分现在与将来的人(比如英语使用者)则倾向于认为“未来很遥远”,从而不善于为未来做打算。除了储蓄,语言时态还会影响人们的戒烟、健身、婚姻、退休等各方面计划。
类似的例子还能找到很多:爱斯基摩人有几十个词语用来区分不同形态的雪;霍皮人的语言里没有时间概念,他们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循环;那瓦霍语里“蓝色”和“绿色”用同一个词表达,而俄语里有数十种词语来区分不同程度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