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的前世
在数亿年前,如今的桂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厚达数百米的石灰岩岩层。这些岩层随着构造运动逐渐抬升,海水向南方慢慢退去,抬升的同时受到了南北向构造应力的挤压,桂林山水的孕育和雏形便开始了。在地质历史上,桂林山水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4.1 ~ 3.5亿年间,泥盆纪时期,桂林地区为广阔的海洋,形成了一套厚层——巨厚层状的碳酸岩地层,主要成分为较纯的石灰岩,夹杂少量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石灰岩的特点是层厚、质纯。
桂林——阳朔之间巨大的复式向斜地层剖面图。南西侧为架桥岭背斜,由寒武系砂泥岩及其上覆的下泥盆统灰岩组成;中部为泥盆系和石炭系石灰岩组成的葡萄峰林和漓江峰丛地貌;北东侧为海洋山花岗岩地貌。
第二阶段:距今3.5~ 2.5亿年间,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层褶皱形成桂林——阳朔间巨大的南北走向复式向斜,并伴随有断裂的发育。
第三阶段:距今2.5~ 2.1亿年间,三叠纪时期,华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海水向南方退去,石灰岩地层出露于地表。
架桥岭位于桂林市阳朔县、荔浦县和永福县三县交界处,是自治区级水源林保护区
第四阶段:2.1亿年前,也就是晚三叠世至今,地壳继续抬升,桂林地区拥有充沛的雨水,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以漓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弱酸性雨水沿裂隙溶蚀石灰岩,奠定了如今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基础。
葡萄峰林——位于复式向斜的核部,由大面积的峰林、峰丛和孤峰平原等组成
桂林山水的今生
漫步桂林山水间,你会发现,桂林的山中多数发育有溶洞,溶洞的海拔高低不齐,从神秘的地下到高高的山顶,均可见其身影。
象鼻山的洞靠近水面,好像大象在饮水;冠岩溶洞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流出,与漓江相会;而叠彩山的岩洞离开水面有一定距离;穿山公园中的穿山岩,传说为伏波将军马援一箭射穿,它离开水面更高;神奇的阳朔月亮山更是将“月亮”高高挂起。您知道大自然是如何造就这鬼斧神工般的奇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