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水月洞代表了现在的侵蚀基准面
原来,桂林山水中的溶洞形成初期都在地表河流或地下水的潜水面附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整体慢慢抬升,且越升越高,原本在水面附近形成的溶洞就离开水面到了半山腰,而随着时间推移,溶洞会到达山顶,最后垮塌形成山间盆地,或者天坑。桂林地区的地壳目前仍在缓慢的抬升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有更多的溶洞慢慢离开水面,象鼻山的大象鼻子也许会越来越长。通过统计不同海拔高度上溶洞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大致估算出不同时间段内地壳上升的速率或停歇的时间,为区域地壳的演化提供科学计算数据。
冠岩溶洞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流出,其与象鼻山水月洞形成年代相近
月亮山的洞在山顶,海拔最高,形成年代最为古老
桂林山水的精华
——溶洞形成记
地质历史上的泥盆纪和石炭纪,桂林地区在海底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海底形成的石灰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不均匀抬升,区域性断裂开始发育。地下水沿着裂隙长期溶蚀,形成了溶洞的雏形,洞内发育有地下河,使洞穴逐渐扩大,第一期溶洞发育初步完成。
多层溶洞成因示意图
经过数千万年的稳定期,地壳再次整体抬升,最上面的溶洞(上洞)离开地下水面并逐渐升高,地壳抬升速率减缓,地下水开始沿着断裂的中部溶蚀,并形成汇水大厅,继续溶蚀后厅堂扩大至如今规模,中洞(厅堂)形成;后来地壳再次抬升,厅堂离开地下潜水面,逐渐升高,溶蚀停止。千万年之后,地壳停止抬升,地下水沿着断裂底部开始新的溶蚀,最终形成下洞。上洞、厅堂和下洞之间有裂隙贯通,雨季能形成洞内瀑布。
现在桂林所在地区的地壳仍在缓慢抬升,下洞也将离开地下水面。上洞、下洞和厅堂顶部发育微裂隙,富含碳酸氢钙的雨水沿着裂隙渗滤,形成不同类型钟乳石,主要包括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帷幕、石瀑布、石旗、石坝和石盾等奇妙的溶洞奇观。
银子岩被称为世界溶洞奇观。溶洞内发育的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帷幕和石瀑布等堪称一绝。它们又具有怎样的形成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