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创始人都曾经就职于Paypal,他们都对用户至上的产品体验,深信不疑。Paypal让网络支付变得简单可行,YouTube要让视频分享变简单。5月,YouTube放弃了交友和约会的方向,改成以内容为核心的交友方式。
6月,YouTube重新设计了网站发布策略:创造一个视频分享平台;通过相关视频推荐,增加用户看到的内容;鼓励用户交流,增加视频评论功能;提供视频转贴代码、一键点击分享。
通过技术攻克,YouTube支持各种类型视频文件的上传与播放,用户可以在上面自由地分享各类自己的网站,视频还可以无缝链接到任何网页。有人觉得YouTube的“开放引用”是自*,因为用户无需登录平台,就可以观看它的内容。但是YouTube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允许顾客到处去转视频,是尊重用户需求的表现。更何况这还是个很好的免费广告,甚至产生病毒传播的效果。另外,YouTube当时没有交互式的社交链条,所以唯有彻底开放,才能借上别的社交平台的力。
YouTube还设计了可嵌入播放器,降低了用户观看视频的门槛,很多平台使用YouTube作为自己的视频托管服务,为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2005年,社交网站MySpace很受欢迎,很多用户在页面中放置了YouTube的内容,MySpace意识到了威胁,禁止了此行为,引起了用户的大量反对。
UGC路线和病毒式传播,为YouTube带来爆发式增长。YouTube网站视频的Tag(标签)、分享、评论、订阅、组群等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视频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把人通过视频内容连在一起。此后YouTube社会化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晰。
2005年8月,YouTube的第一个全职雇员,创始人之一赫利的弟弟,为他们拉到了红杉资本350万美元的第一轮天使投资。这一年,他们将捧着大把现金的广告商拒之门外,将全部的精力,都转向了技术稳定和页面设计上,提升用户体验。过去人们分享视频,导致目标网站宕机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分享”取代“发布”视频的UGC策略下,YouTube迅速壮大,它成为人们免费的回忆存储库和作品发布场所。
2006年5月数据显示,美国在线视频网站中,YouTube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42.9%),几乎为第二名MySpace视频份额(24.2%)的两倍,超过四大门户网站视频份额的总和(Yahoo! 微软MSN Google AOL的总和为29.6%)。
但随着用户的上传,版权问题浮出水面。对传统媒体的巨大挑战,让YouTube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版权投诉接连不断。此外,随着YouTube用户数的不断膨胀,高昂的宽带支出形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4月份拿到的第二期800万美元注资,根本不够烧的。而且由于用户自制内容,广告主认为没有投放价值,公司现金流几乎断裂。求生,成为了YouTube当时的首要选择。
彼时,软银、雅虎、新闻集团,都曾经和YouTube商谈收购事宜。最后2006年10月,谷歌以16.5亿美元(约合132亿人民币)的价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YouTube收入囊中。这是谷歌成立八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而彼时YouTube的员工只有30人。就这样短短20个月,三个小伙子创造了16.5亿美金的商业传奇。而YouTube则跟Google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找到对的人,开始下半场
Google对YouTube的收购,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自从传出Google即将收购YouTube的消息,当天Google的股价就上涨了2%,加上交易之后,连续2个交易日的上涨,已让Google的市值增加了近40亿美元。这比Google收购YouTube价格的2倍还要多。有人说,是谷歌拿着华尔街的钱收购了YouTube。
对于最大的搜索创新公司和最大的视频平台,两者的结合确实是珠联璧合。
Google的成功秘诀在于:它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吸引用户参与其中;Google提供的内容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好奇心,还能吸引他们不断访问。这个成功秘诀一直在变化,也永远不会公开。但这些秘诀,还有巨大的流量倾斜,必然将无偿提供给YouTube。而进入Google系统,YouTube也缓解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除了资金问题,YouTube最棘手的就是大量的版权诉讼。有了谷歌的支持,YouTube先后和环球唱片、华纳音乐、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达成内容授权保护协议,缓解了版权危机。在技术方面,依托“Google Brain”,YouTube拥有了强大的平台分析、搜索、个性化推荐能力;在引流方面,依托谷歌强大的搜索推荐、谷歌全家桶预装产品等引流方式,YouTube获取了高速增长。
由于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用户的内容上传,YouTube的侵权、色情问题一度非常严重。2007年,YouTube上线版权过滤系统,自动删除版权片段,让平台、用户都有了更大的保障和自由度。YouTube还推出在线编辑工具,用户可以在线编辑视频并一键分享内容。YouTube的登录逻辑、订阅逻辑、搜索逻辑、分享逻辑,全部依靠推荐算法。它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可以实现定向获取新用户。
在Google加持下,YouTube在流媒体技术研究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两者相加,所产生的爆发力远不止于此。
当时Google的产品已经完成了全球化。YouTube加入Google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翻译成各种语言,向全世界推广。它们除了需要解决服务器在哪,还需要研究各国的法律,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麻烦。这个过程中Google是一个完美的引路人。
2007年9月,YouTube进入英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2010年5月,YouTube的日浏览量超过20亿次,是美国三大广播服务的总和。YouTube用户60天上传的视频时长,比三大广播服务60年的内容时长还要长。YouTube网站还可以自动翻译成51种语言,令它在全球迅速蔓延。
伴随着全球海量用户的增长,曾经让YouTube举步维艰的宽带成本,必然水涨船高。在外界猜疑YouTube难看的财务数据的时候,YouTube却告诉外界,带宽定价模式“不适用于我”。
谷歌过去曾经购买了一些电信公司投资建设但并未投入使用的光纤,业界俗称“暗光纤”。谷歌不但可以利用光纤,将数据传送到世界各地,还用这些光纤和其它的ISP签订宽带交换协议。这让谷歌的宽带成本几乎为零,所有的费用只是光纤和路由器的折旧。
所以按照传统模式计算出来的惊人的带宽成本,在YouTube并不存在。而且,2010年2月,Google以换股的方式,将美国著名的视频压缩技术厂商On2收入囊中,帮助YouTube进一步降低宽带成本。2013年,为提高YouTube和Gmail在大亚太地区的服务速度,谷歌在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建造数据中心,进一步降低成本。
谷歌收购YouTube之后,2011年6月,Google建立了Google ,两者相结合使谷歌具备了社交功能。在谷歌业务板块不断扩大的同时,两者的结合使YouTube所向披靡。
也正是谷歌的加持,使YouTube的成功具有众多的不可复制性。想要白手起家造一个YouTube,自然非常的难。
商业化:YouTube的疼痛与未来
2007年,贾斯汀·比伯在YouTube上的表演视频走红。YouTube体现了人们*展示、分享、崇拜和拒绝“无聊”的心。众多视频爱好者涌入YouTube,敏锐的政治家们也来了。除了英国皇室开通YouTube账号,奥巴马竟然开始通过YouTube助力2008年的总统竞选,YouTube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用户量的增大,YouTube从早期共享家庭录像的网站,向主流娱乐提供商转型。它开始和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个人、机构内容生产双渠道并重。2007年5月,YouTube推出收入回报计划,如果视频有100多万次播放,用户大概可以获得数千美金回报。有很多内容制作者,因此达到了百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广告收入分成是YouTube的主要盈利模式,与用户的内容分成鼓励了更多专业视频拍摄者进入。YouTube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内容生态,表面看是个人专业生产者,不断地向平台输送内容、获得分成。实际上这些生产者,汇聚在各种MCN机构旗下。这些MCN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制作人创立,兼具内容管理、明星经纪、广告代理等职能,将收入与内容生产者、平台进行比例分成。这样内容生产者的每一笔收入,YouTube都能分一杯羹,从而形成了正循环。
收购YouTube之前,Google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被Google收购后,YouTube也开始了竞价搜索排名的方式,赚取视频推广费用。此外,YouTube也在主页中间位置,为广告用户提供广告位。并通过为官方品牌的频道,提供视频发布平台、用户数据分析,收取增值服务费用。
2008年起,YouTube推出了电子商务分成服务,用户观看视频,点击屏幕下方的购买按钮后,YouTube获得相应的分成。通过为用户提供长视频租赁服务,与环球、索尼、华纳兄弟等版权方展开合作,拓展版权方的分销渠道。在此基础上,YouTube开始探索付费频道业务。
2006年被收购后,YouTube依然保持着独立的运营团队。但在平台和用户运维的高昂成本下,直到2010年依然无法盈利。随后,谷歌宣布其高级副总裁萨拉尔·卡曼加担任YouTube CEO,全面推动YouTube业务发展。卡曼加曾在谷歌的产品货币化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开发出谷歌里程碑式的营销工具AdWord。
卡曼加进入YouTube之后,主导了YouTube的页面改版,改变了内容杂乱无章的状态。2011年,谷歌投资1亿美元,加强YouTube的原创内容建设。YouTube新增了100多个频道,覆盖体育赛事、视听娱乐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内容体系,使广告具有更加精准的定位,从而提升广告收入回笼资金。
他还展开与专业媒体的合作,2012年10月,YouTube向传媒公司和名人提供数亿美金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制作高质量节目,提高广告收入。同时增强了广告业务范围,探索更多的盈利模式,如参与式视频广告和品牌频道(品牌将广告作为内容吸引用户的参与互动)、传统协议分成模式(平台与内容提供者分享广告收入)、adsence模式(带广告的内容与平台共享收益)、文字(弹幕)广告等。公司盈利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
但由于UGC内容,吸引力和质量等原因对广告主的吸引力,跟大型综艺剧集平台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这成为制约YouTube广告业务的瓶颈。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模式,成了“救命稻草”。YouTube开创了“5秒可跳过广告”的先河,通过卖效果广告,来提高广告的真正、有效曝光。广告主无需为跳过的广告付费,给广告主在ROI计算、预算控制方面提供了更友好的体验。
在广告竞价排名中,完播率高的广告主就会更受YouTube的欢迎,因为这意味着更高的收益。毕竟谷歌积累的巨大的广告主规模,足以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因此,广告主就会拼命地优化自己的广告素材,提升完播率。欧宝汽车还因为和YouTube跳广告按键的“互动”,拿下戛纳广告节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