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冯·诺伊曼 博学多识,为计算机编程以及ENIAC 和EDVAC 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
1946 年年初,ENIAC 开发完成,它的运行速度比继电式计算机快1000 倍。但尽管是电子计算机,ENIAC 运行起来仍然咔咔作响。ENIAC 就是一屋子滴答作响的电传打字机、滋滋转的磁带驱动器以及满墙相对安静的电子线路板。
ENIAC 有20 000 个开关元件,重约30 吨,耗电150 千瓦。尽管功率很大,但任何时候ENIAC 一次只能处理20 个十进制数字。不过在完全制造完成之前,它就已经派上了大用场。1945 年,ENIAC 被用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市原子弹测试的计算。
冯·诺伊曼不但为建造ENIAC 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为一台更加复杂的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简称EDVAC) 提供了基本设想。
EDVAC
冯·诺伊曼将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重点从技术方面转移到了逻辑方面。在他看来,EDVAC 不仅仅是一台用来计算的设备。
冯·诺伊曼觉得,除算术运算之外,EDVAC 应该还能进行逻辑运算,并能以代码符号进行运算,而且那些以代码符号进行运算和解释的指令本身也应该是编入机器的代码符号,并用以继续操作运算。这是现代计算机概念中最后一个根本性洞见。
冯·诺伊曼规定EDVAC 应该能根据指令来编写程序,而这些指令本身是作为数据输入计算机的,这为存储程序计算机创建了标准。
1945 年5 月之后,冯·诺伊曼提出将ENIAC 改为EDVAC 那样的可编程计算机的方法,阿黛尔·戈尔斯坦编写了能让机器更易操作的语言(包含55 种操作)。从那以后,再没有人以最初的操作模式来运行ENIAC 了。
03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20 世纪40 年代,计算机的开关装置还在使用机械继电器,它那连续开合的声音就像货运列车那样咔咔作响。到20 世纪50 年代,真空管取代了机械继电器。但真空管在技术上走进了死胡同,它们不可能再小了,而且由于它们会发热,彼此之间必须间隔一定的距离。因此,早期的计算机都像患了象皮病一样,看起来臃肿无比。
到1960 年,研究固态元件的物理学家为计算机世界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器件。这种使人们将真空管弃之如敝屣的东西叫作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
20 世纪40 年代,关于锗与硅等化学元素的晶体在电场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量子力学方面的实验得出了一些奇怪的预测(后来被证实)。这些晶体无法归为绝缘体或导体,于是它们被称作半导体。
半导体有一个让电气工程师欣喜若狂的特性——可使电流只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不朝另一个方向流动。电气工程师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特性,他们用这种晶体的薄片对电流进行整流,使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被称作晶体管机的早期收音机是最早使用晶体整流器的商品。
晶体整流器除了整流它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另一种东西很快便几乎完全取代了晶体整流器。那就是李·德·福里斯特发明的三极管—— 一种让收音机大放异彩的真空管。
三极管的用途比晶体整流器要多得多,它能放大通过的电流,还能利用较弱的次级电流改变从它的一极流向另一极的强电流。
三极管的发明是电力与逻辑“联姻”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而这种以一种电流来改变另一种电流的能力,对EDVAC 类通用计算机的设计至关重要。
AT&T 公司的人开始关注三极管,尤其是那些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威廉·肖克利当时就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肖克利说服了贝尔实验室,允许他组织一个团队来研究这项有趣的新发现。他的小组中有实验科学家沃尔特·布拉顿和理论家约翰·巴丁。
后来巴丁发现,晶体表面的抑制作用会干扰电流的流动。布拉顿的一个实验证明了巴丁的发现是正确的。1947 年12 月23 日,晶体管(即三极管)诞生了。晶体管具备了真空管的全部功能,而且功能更强。它的尺寸更小、发热更少,而且不会烧坏。
晶体管是一小片惰性晶体,具有有趣的电气特性,一面世即被视为一项革命性技术发明。其发明者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因为这项技术创新,于195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淘汰了另一项技术,它是量子物理学应用方面的一系列实验的结晶,最终将计算机从工程师和科学家专用的巨型计算机变成像电视机一样可以随意购买的商品。作为一项技术突破,它不仅使得20 世纪60 年代微型计算机得以面世,还促使20 世纪70 年代个人计算机革命得以爆发。
04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巨型计算机向微型计算机转型中,最重要的一环,将若干个晶体管的功能合并到一个半导体装置中。
研究人员很快就着手制造这些复杂的半导体。因为这类装置将大量的晶体管集成为一种更复杂的电路,所以被称为集成电路。由于它们本身是一些轻薄的硅片,人们也称它们为晶片或芯片。
制造芯片是一个复杂且费用高昂的过程,很快就产生了一个专门制造芯片的完整产业链。
最早开始生产商用芯片的是当时的电子器件公司,其中较早的一家创业公司是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由肖克利于1955 年在他的家乡加州帕洛阿尔托创办。
肖克利的公司雇用了当时半导体领域中的许多佼佼者。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后来又派生出仙童半导体公司,而硅谷就是以此发源的。
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10 年后,其离职员工几乎遍布所有的半导体公司。甚至像20 世纪60 年代进入半导体产业的摩托罗拉之类的大型电子元件公司,也雇用了不少曾在仙童工作过的工程师。
除了RCA 公司、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公司之外,大多数半导体公司都在圣克拉拉谷地,距离帕洛阿尔托的肖克利的公司不过一箭之遥。由于半导体芯片几乎都是硅片,圣克拉拉谷地很快便以“硅谷”之名闻名于世。
起初,除了军事和宇航工业,其他领域几乎都不需要高度复杂的集成电路。某些类型的集成电路则多用于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内存芯片,即那些只要通电即可存储并保存数据的集成电路。内存芯片使半导体装置成为主流。
当时的内存芯片实现了几百个晶体管的功能。其他集成电路的设计目的不是将流经其中的数据保留下来,而是以某种方式修改这些数据,以便进行简单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市场对电子计算器的疯狂需求促进了一种新型的、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芯片的诞生。
05 第四代计算机(微处理器)1969 年年初,硅谷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受日本Busicom 计算器公司委托,为其一系列计算器生产芯片。马西安·霍夫接受了这项工作。
1955年,晶体管发明者之一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许多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异行为引起员工的不满。其中,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的罗伯特·诺伊斯、高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联合辞职,并于1957年10月共同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
由于仙童半导体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组织管理与产品问题日益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伊斯、高登·摩尔请辞,并于同年7月16日以“集成电子”一名共同创办英特尔公司。
戈登·摩尔(左)与罗伯特·诺伊斯(右)他俩共同创立了英特尔公司
数月前,一位名叫马西安·霍夫的工程师作为第12 位雇员加入英特尔。当他开始接手Busicom 公司委托的工作时,英特尔的雇员已经多达200 名。霍夫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在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担任研究员。霍夫在那里研究了半导体内存芯片的设计,获得了几项专利,也因此进入了英特尔。
诺伊斯认为,英特尔应当只专注于生产半导体内存芯片,而不应该生产其他产品,所以他聘请了霍夫来给这类芯片设计用场。
马西安·霍夫 领导了英特尔第一个微处理器的设计工作。
但当Busicom 公司委托英特尔生产计算器芯片时,诺伊斯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公司在开展内存芯片业务的同时,承接一些定制生意也是无伤大雅的。
这就诞生了英特尔4004 微处理器,Intel 4004是美国英特尔公司 (Intel) 推出的第1款微处理器,也是全球第一款微处理器。
其实这款处理器诞生的过程也是挺坎坷,包括:
费金坎坷加入
每天工作12 ~ 16 小时
只有极短的时间就得完成工作
因为要做的这项工作并无先例,所以唯有边干边发明新技术
......
——本文内容节选自《硅谷之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与衰落(第3版)》
在这里因为篇幅的关系,就不再继续讲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购买阅读《硅谷之火》这本书,在第一章里继续阅读。
个人计算机的起源颇具革命性,它并不是由那些搞研发的专业团队在成本昂贵、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研制出来的。它始于企业和学术机构之外,由黑客、计算机发烧友和误打误撞的创业者利用业余时间在车库、地下室和卧室等地方创造出来。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比尔·盖茨、保罗·艾伦、李·费尔森斯坦、阿兰·库珀、史蒂夫·东皮耶、加里·基尔代尔、戈登·尤班克斯、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
这些革命者用自己对这门技术的痴迷点燃了导火索。他们的故事和当代的任何商业故事一样,都有奇特和非凡之处。
弥漫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激进主义、创业精神、技术型书呆子气、想拥有一部自己的计算机的遥不可及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个人计算机文化,而今,这种文化业已成为历史。
我们讲述的就是这种文化的历史,那场革命的历史。
科技先锋的传奇故事 《硅谷之火》 作者:迈克尔·斯韦因,保罗·弗赖伯格
本书是一部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让我们了解整个 20 世纪以及至 21 世纪初计算机从兴起到鼎盛直至今天受到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冲击的整个过程,是一本集历史故事与小说风格于一体的硅谷纪传体书籍。
最新第 3 版重新修订了全书内容,增加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几位大佬退出舞台后的计算机行业现状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