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石竹我们可能会想到宋朝王安石写了一首赞誉石竹花的诗——《咏石竹花》,诗句里表现了王安石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石竹花是康乃馨的原名。
一提到康乃馨,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母亲节,因为种种原因,康乃馨紧紧地和母亲节绑定在了一起。四月到九月是康乃馨开花的时间,但是不同的康乃馨品种还是会有不同的花期,有的品种只能开一个季节,有的却能开一年。
每一种花都有着花语,所以不同颜色的康乃馨,也代表着不同的花语。现在一般会把粉红色或是红色的康乃馨送给母亲,以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其他花色也各有各的寓意,但是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送的最多的还是红色的或是粉红色的。
一、康乃馨文化的起源关于成为康乃馨还有着几个小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有着许多关于康乃馨的传说,传说希腊有一位少女,这个少女是以编制康乃馨花冠为生的,手艺非常的好,编制出来的花冠也是非常的精巧,所以在当时收到很多人的赞赏,也因为这样,她的生意也是同行中最好的。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给她带来无尽的灾难,因为生意的兴隆,她招来了同行的嫉妒,最终同行为了自己的生意,就找人把她给谋*了,因为是暗*的,所以也没有办法找出凶手。这位少女的事迹被太阳神知道了,为了纪念她,太阳神就把她变成了康乃馨,在此后的时间里,希腊人就把康乃馨推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在法国也有一个关于康乃馨的传说,传说中法国有一个很帅气的牧羊童,但是有一个女生害怕被他诱惑,所以就找了个机会把牧羊童的眼睛挖了出来,并丢在了地上。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丢在地上的眼睛变成了康乃馨。
巧合的是美国也有关于康乃馨的传说: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一个名叫安娜·查维斯的女生,她的母亲在一九零六年的时候去世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失去母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安娜也不例外,她当时也是十分地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地想念自己的母亲。
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安娜把一朵白色的康乃馨佩戴在自己的胸襟上,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为了让其他一样丧母的人有个寄托之情,也为了能够让人们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所以她提议成立一个母亲节,后来很多人同意并支持她的提议。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美国的国会通过了母亲节这一提议,并把它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的周日。在这一天,如果是丧母的人,就在胸襟上佩戴一朵白色的康乃馨,用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如果是母亲健在的人,就在胸襟上佩戴一朵红色的康乃馨,用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康乃馨是西方母亲节的花卉代表,在我国它有另一个名字——石竹花,虽然在国内却是比较普通,也没有特别出名,名花谱没有它的名号,但是在国际上,康乃馨还是比较出名的,并且它的交易量是名列前茅的。康乃馨在我国虽不是名花,但是这并不耽误古人对它的喜爱,诗仙李白也曾对其写诗赞誉。
二、康乃馨文化的发展关于康乃馨的来源有着多种的说法,一种是说起源于西班牙,这种说法是从两千年前就有的了;一种说法是由诺尔曼人传入英国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由突尼斯引进欧洲。但是哪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真正让康乃馨出名的事件,还是发生在美国,是因为美国在一九三四年母亲节发行的邮票中有康乃馨的存在。这个邮票上的图案并不一幅普通的花,而是一幅世界名画,画中有着康乃馨的存在,而且还有着母亲的画像,因此人们把母亲节与康乃馨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所以在西方,每到母亲节这一天,就会佩戴康乃馨,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或是感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荐,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母亲节这个外来的节日也渐渐传入中国,康乃馨这种花也就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三、康乃馨的综合价值康乃馨虽是一种花,但是它也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有记载:康乃馨花茶性微凉、味甘、入肺、肾经,有平肝、润肺养颜之功效。
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用康乃馨泡的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康乃馨有着美容养颜、美白皮肤的功效,因为它有着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和排毒的作用。与此同时,男士饮用康乃馨花茶也是有着极大的益处,因为它能起到固肾益精的作用,这项作用可以说是对男士最大的益处。
除此之外,康乃馨还能起到清心除燥、消炎除烦、安神止渴的作用,所以心里容易慌乱的人应该多饮用康乃馨花茶,这样的话就可以静下心来,安心的去做一些事情,很多事情也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不爱吃饭或者是想要减肥的人来说,康乃馨也是有用的,因为康乃馨有着健胃开胃、调节血脂减肥的功效。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适合喝康乃馨花茶的,一般孕妇不能喝,因为严重的话会导致流产;脾虚胃寒的人不要喝,会导致腹泻。
四、结语康乃馨盛开时,花瓣层层叠叠,观赏性极高。可于庭院中丛植、片植,盆栽也可以用于装饰家居阳台、卧室等处,或用它的切花随意制作漂亮的家居花艺小品摆放在卧室床头,都可增进求子运势。
康乃馨的香气也是很不错的,最被人们接受的还是它的香气,因为在遥远的欧洲宫廷,人们制作香水的原料就是康乃馨的精油。所以平时在家里种上几株康乃馨,赏赏花、闻闻香气也是非常有情调的。
参考文献:
1、 王安石《咏石竹花》
2、 李时珍《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