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东周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战争逐渐增多。
之前西周时代的战争,在我们看来颇为可笑。
两国军队都是临时征召本国年轻农民成军,各自行军后在野外或者城下遭遇。
经过一两次战斗后,失败者要么认怂割地赔款,要么投降亡国。
整个西周时代,极少见大规模持续的战争,人民对战争也非常漠视,认为事不关己。
经常是两国军队在野外拼得你死我活,附近农民仍然按部就班的种地,就像没看到一样。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是国王争夺利益的战争,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作为农民来说,无论谁打赢了成为国王,他们只要按时纳税即可。
在劳动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的那个年代,人民是国王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即便战争期间也不会随便*害老百姓。
到了东周的战国时期,一切有了较大的变化,常备军大量出现。
由于各国征战频繁,临时征召的民兵不能满足需要,脱离生产的常备军成为国家必备的防御力量。这些被征召的民兵不能在战后回到故乡种地,而是必须常年从军作战。
当然,这不是自愿性质,而是国家强行让你去打仗。
战国后期出现了灭国战争,战败国往往会遭遇亡国灭种的可怕情况。
各国的常备军无法应付这种规模的战争,必须改变。
于是,在常备军的基础上,各国开始全面征兵,往往使用本国所有男丁参战。
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军出动60万人,赵军约50万。
此战失败后,赵军25万人阵亡,还有20万人被秦军坑*,一次性损失45万人。
当时赵国人口为三四百万人,可以参战的男人最多只有七八十万。
这次死了45万,等于将赵国可以参战的男人直接*掉了一半,导致该国元气大伤,之后很多年也没有恢复。
秦军也死了20多万人,这是重大的损失。秦国伤了元气,无力立即进行统一战争,缓了整整30年。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各国都征召全国男丁作战?
主要是军事技术太落后了,人多人少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以秦军为例,即便战斗力明显强于赵军,仍然要保持60万规模才能同50万赵军在长平之战厮*2年之久,最终惨胜。
如果秦军只有40万人,肯定反而会被赵军击败。
秦灭六国时期,秦军连战连胜,统一中国似乎已经毫无问题。然而,轻敌的秦军出动20万精锐部队,攻打庞大的楚国,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最终秦国调整战术,派出大将王翦倾全国之力,出动高达60万大军,经过多次苦战才打垮楚军。
只是,这种举国之力称为义务兵的兵役制度,很快就遭到了挑战。
这种模式的战争,完全是*敌一千,自损八百,胜利者也会遭到严重的问题。
以秦国为例,出动60万大军的结果,就是本国男丁征召了大半。这里尚且不谈军事问题,乡下的农业技术落后,农田产量低下,需要依靠男性壮劳力大量耕种才能保证一定收获。
现在男人都去打仗了,老幼妇孺如何能够大面积种地,最终导致农田荒废,国家经济继续衰败。
类似于长平之战这样持续2年的战争,秦国即便是获胜者,经济上也受损严重,中等国家更是可以直接经济崩溃。
况且,维持60万大军的衣食住行谈何容易,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极为困难之事。
军粮不要说如何筹措,单单是怎么运到前线就是很可怕的。
长平之战最后阶段,秦昭王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主要负责粮食运输。
这种举国规模的战争,对于本国破坏性太大,是不可取的。
况且,此时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都出现了很大的提升,兵力高低已经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中,战神项羽创造了中国军事历史上多个奇迹,其一就是彭城之战。
项羽使用区区3万精锐骑兵,采用长途奔袭,突然袭击,各个击破的方式,一举击溃徐州地区的56万汉军,*死其中20多万人。
战力上来说,刘邦拥有56万大军自然是占尽优势。面对项羽一系列惊人的军事战略战术,以及3万楚军的单兵战斗力优势,汉军却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汉军在战斗中仅有10多万人被*,逃走期间由于慌不择路,被项羽追击逼入睢水,淹死了10多万人。
彭城之战告诉我们,随着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似乎更为有用,军队数量不再是唯一的胜利条件。
于是,中国的兵役制度开始悄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