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安徽淮北出土画像石拓本
无论这些田猎图中的牛是否作为猎物,都体现出了它与人类关系的密切;并且画面动感飞扬,是那个时代精神侧面的写照。
(三)提供衣食的牛
牛也为汉代人提供衣食。牛奶、牛肉、牛骨、牛皮等,都具有实用价值,今人同样延续了对牛这些部分的食用习惯。食牛肉、牛奶的饮食习俗常见于汉代庖厨图。
杨爱国先生将画像石上的庖厨图分作屠宰、汲水、炊煮和切菜四类,椎牛图为屠宰中的一种。椎牛的场面在山东诸城前凉台、沂南北寨山汉墓出土画像石上皆有反映。另外,河南方城城关镇墓的西门下门楣石,上刻牛抵虎图。画面左方为一虎,后肢立地,上半身悬空向前扑,尾巴上翘,正昂首怒目、张口吐舌地恫吼;右方刻一牛,三蹄立地、左后蹄高扬,俯首用犄角狠命抵向猛虎,气势丝毫不弱;而就在牛扬起后蹄的一刹那,一戴尖顶帽的人趁机用环首小刀阉割牛的生殖器(图5)。阉牛是为使之便于耕作,也改善牛的肉质,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另外,陕西榆林横山孙家园子墓门楣石上刻有挤牛奶图。
图5 河南方城城关镇墓西门下门楣石拓本
至于用牛皮御寒,有著名的“牛衣对泣”之典。西汉元帝、成帝时期的王章,官至京兆尹,性情耿直、刚正不阿,素为大臣贵戚所敬惮。可他早年做太学生时,也曾经历过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比如一次生了病,却连被子也没有,只能借牛衣取暖。贫病交加让王章情绪低落,他自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躺在牛衣中竟感伤得落泪,忍不住向妻子诀别。王妻是古史上少有的留名女子,当然自有一派风范,她并不为丈夫的脆弱所惊慌,相反镇定自若,唤着丈夫的字“仲卿”训斥道:“你瞧瞧如今在京师朝廷里的尊贵者,能力有谁能比得上你呢?可你在生病困厄之时,非但不自我激励、奋发图强,反倒哭哭啼啼的,哪有大丈夫的样?”王妻的见识坚强犹如一柄剑,破开了笼罩的迷雾与乌云,令王章醍醐灌顶,也倍感温馨。后来王章几经波折终于得到外戚王凤举荐、为成帝所用,但他并不买王凤的账,秉公行事,于是得罪了王凤,连同妻儿皆下狱。狱中,王章年方十二的小女儿继承了其母的聪慧,准确预料到其父终会因刚直的性格遭难。随着王章被*害,其妻儿被流放合浦,直到王凤去世后才得以还乡。这家有慧能的人家后来从事采珠业,勤劳致富,加上时人皆为王章之冤所不平,他们最终在劫后余生中得到了岁月的温柔庇佑。
(四)交通运输中的牛
牛还是汉代陆路运输的重要动力。牛车以车箱上是否装卷篷,分作篷车与敞车两种。王子今先生指出牛对饲料的要求低、力强耐久,虽然行速慢,但在秦汉时期逐渐成为最普遍的运输动力,牛车的普及是东汉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过牛车规格较低,从西汉初年大约至东汉中期,多用于载物,人乘牛车会被尊贵者所不齿,《晋书·舆服志》曰:“古之贵者不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这一风气的转变与为生活便利密切相关。孙机先生认为东汉晚期社会上层出行以牛车代马车,是车制上的重大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牛步徐缓,乘牛车的颠簸程度比马车小、并且可自由坐卧,不用像乘马车一样需要坐或立、并保持姿势的端正。
如一件米脂官庄墓门左立柱画像石,画面分作上下几格,在最下一格刻一带卷篷的牛车图像,应为篷车(图6)。又如甘肃张掖高台县骆驼城南出土一辆东汉彩绘木牛辎车明器。辎车制作得机巧,由双辕、车舆、帷盖及车轮组成,车舆前后各有两爿可开合的车门,门框涂褐底黑点,车轴、轮辋及帷盖涂黑色,颇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势;而拉车的牛则被刻出身体轮廓,由黑线勾勒五官、毛皮,俯首而立,长尾支棱(图7)。
图6 米脂官庄墓门左立柱画像石拓本
图7 张掖高台出彩绘木牛辎车明器
牛之壮美呈现
汉代人发掘了牛的雄壮之美。
(一)斗牛与牛灯
最具动感的牛是处于战斗状态时,画像石上常见斗牛场景。比如山东邹城面粉厂出土一块浅浮雕画像石,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宴乐和农作图,下层从左往右的图像依次为:两人击一人;二牛相斗;骆驼、大象依次向前行;射猎场景。其中的斗牛图氛围激烈,二牛一面扬蹄刨地、一面低头拼命用犄角抵向对方,观者似乎能感受到它们的牛气哄哄,中间有一人似在作裁判,另一人骑在一牛身上也在专注观战(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