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每次经过黄经15度的时间来确定的。这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布,每季度均匀地分为六个节气。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列表及其对应的时间:
·1.春季:
·2.立春:大约在2月3-5日。
·3.雨水:大约在2月18-20日。
·4.惊蛰:大约在3月4-6日。
·5.春分:大约在3月20-22日。
·6.清明:大约在4月4-6日。
·7.谷雨:大约在4月19-21日。
·8.夏季:
·9.立夏:大约在5月4-6日。
·10.小满:大约在5月20-22日。
·11.芒种:大约在6月5-7日。
·12.夏至:大约在6月21-23日。
·13.小暑:大约在7月6-8日。
·14.大暑:大约在7月22-24日。
·15.秋季:
·16.立秋:大约在8月7-9日。
·17.处暑:大约在8月22-24日。
·18.白露:大约在9月7-9日。
·19.秋分:大约在9月22-24日。
·20.寒露:大约在10月7-9日。
·21.霜降:大约在10月23-24日。
·22.冬季:
·23.立冬:大约在11月7-9日。
·24.小雪:大约在11月22-24日。
·25.大雪:大约在12月6-8日。
·26.冬至:大约在12月21-23日。
·27.小寒:大约在1月5-7日。
·28.大寒:大约在1月20-21日。
这些节气不仅指导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与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深刻的观察能力,至今仍然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传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