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从不给孩子道歉,为什么家长永远不会向孩子道歉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08 08:08:10

近日,一位精神内科医生开启了一个话题:用你父母的方式在这儿道个歉。很多网友给出的回复都让人会心一笑:“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别得理不饶人”“你是不是特别恨我啊”“我生你养你你跟我计较?有没有良心啊?”“你说为啥我不去说外人?”“出来吃饭”……

众多成年人的儿时记忆里,满是父母的各种不认错。一位网友总结,我国父母道歉,一半靠喊吃饭。另一位网友则感慨,“活了20年,没见过我父母道歉”。

我的父母也大抵如此。在一次实施小棍子教育后,父亲大概是觉得自己也有点过分,他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和我说了些“软话”,包括但不限于“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字句都精准地绕开了“道歉”。事后,父亲也会买好吃的给我。

那年头,我那在乡医院做药师的父亲,比之村里那些脾性暴烈的父亲们,不知要温和了多少,但饶是如此,依然会偶尔爆发一次。而他事后愿意示好的姿态,在一个“父亲权威”盛行的村庄里,也颇为少见,他甚至会带我在田野里散步,彼此缓和情绪,并“趁机”引导我和他实现对于人生、世界的共识。但即便如此,我的心灵深处还是不免被父亲在某些时候选择“暴力教育”的方式所伤害。

如果说,三十多年前这类往事对我心理上的刺激,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倒逼”我学会了对孩子道歉,从而反向弥补儿时的遗憾。在孩子上初中出现心理波动、成绩起伏不定的时候,我有一次用脚踹坏了孩子的房门。这种气急败坏,是一个中年人在生存不易的环境里集结了各种情绪的结果。看着孩子恐惧、伤心的模样,我心如刀绞、万般后悔。事后,我郑重向孩子道了歉,承诺绝不会再这么做,并找人重新做好了门换上,尽力给孩子抹去事发印记。孩子表示原谅我,我才有所释然。

正式的道歉,和“替代型道歉”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使后者表现得委婉而怜惜,但仍和道歉的本意、价值相去甚远。今天的很多成年人已经能以吐槽的心态来追忆、玩味父母当年奇奇怪怪的语句,但他们留在“事件现场”的失落和无奈,我能“感”同身受。

准确地说,很多“替代型道歉”并不是道歉。因为如你所见,类似“你别得理不饶人”这样的语句,骨子里是对“父母权威”的坚持,是对自身错误的遮掩和粉饰。这实际上是缺乏担当的表现,归类为“耍赖”也不过分。如此一来,就会错上加错,从而让错误的土壤继续生成、让孩子的心灵饱受折磨。

我上高中时,有美剧名为《成长的烦恼》,剧中父母向孩子道歉的种种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打破了我的认知:原来,父母是可以向孩子道歉的。

中国父母为啥多羞于向自己的孩子道歉呢?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也是有歉意在内心徘徊的,但往往话到嘴边就拧巴得要命,说出的话也扭来扭去、意思大变。根本原因还是受制于畸形的面子观、权威观,觉得一旦向孩子道歉,会有损“威严”的人设。甚至觉得父母道歉,就是违背伦理的“低头”。

这种“不道歉”的自我强迫,最大的害处,就是形成一种“父母永远没错”的习气,影响到后代,让下一代也变成一样样的人。这挺可悲的。

我作为父亲,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也曾摆过“我是你老子”的谱。在某些理性被怒火偷噬的时刻,我的脑子里便闪现过父辈们“我就是理”“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的言行模板,压制孩子的争辩。好在,在自我反思之后,我改变了自己,也算亡羊补牢。

小孩子对父母形象最善于有样学样。我研究过一些熟人在人际关系中争强好胜、无理取闹的原生家庭因素,发现他们往往在青少年时期便被自己父母的“不道歉”习性塑了形。

这样的“传承”让人细思恐极。结果,其不仅在家庭内部编织大家都不讲理的氛围,在社会上也极易刚愎自用、绝不认错。刷视频,或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时常被一些野蛮霸道的人的行为所惊愕。这样的人多了,讲理的风气不彰,社会就会成为丛林。是以,为人父母者的明理、知错和认错,绝非小事,而是关切到德性、家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

父母大大方方向孩子道歉,是以身作则、恪守诚实人格的表现,也是有勇气的体现。是人就会犯错,哪怕是和孩子相处时,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自己失态、失范、失手。毕竟,父母也有在经历和学识上的各种短板,不可能一贯正确。犯错了不怕,只要敢于认错,敢于“低头”,就会获得将心比心、以理服人的道义快感,也能够让孩子信服,人格正常舒畅。

(作者系媒体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方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