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退休待遇不是五年一档吗?工龄满了30年、35年和40年是不是会有很高的养老金待遇提升?
过去的时候,退休待遇确实是按工龄确定计发比例,但也不是标准的五年一档。
按照2024年10月以前仍然执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时的老办法退休待遇,工作年限依然对应的退休费发放比例。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发放比例是70%,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比例是80%,满30年不满35年发放比例是85%,满35年及以上发放比例是90%。
按照上面的档次划分情况来看,应当是5~10年一档。
不过,现在我们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采取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模式。养老金计算,是具体到月,而不再是每5~10年变换档次了。
现在执行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参加养老保险产生的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本计算方法是根据2005年国发38号文件制定的方式来进行的,包括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的新办法退休待遇也是这样的。
①基础养老金部分,等于(该省份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本人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现在一般指的是全口径社平工资,一些省份还没有实现向全口径社平工资过渡,称之为养老金计发基数。2023年的时候,全国各省份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或者全口径社平工资是在6401元到12183元之间。
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就是上面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
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主要是所有计算月份,当月的缴费基数与缴费当年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比值的平均值。简单点儿说,如果当地使用新的缴费基数上下限是从1月1日开始,按照60%档次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差不多就是0.6。
缴费年限,是具体到月份的,包括了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比如说缴费年限为20年,计算的时候就是20.0。缴费年限为20年06个月,计算的时候就是20.5。这种情况下,即使多缴费一个月,基础养老金也有体现。
假设社平工资为6000元,平均缴费指数0.6,缴费年限多出0.0833年,基础养老金就能够多出4元。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等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我们只要每多缴费一个月,就会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
如果是按照社平工资60%基数,假设社平工资是6000元,缴费基数是3600元。多缴费一个月,个人账户能够多积累288元。
如果是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能够多领取2.07元。
当然如果是5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
另外,对于当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由于缺少个人账户积累,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这一般就跟缴费无关了。
总体来说,现在已经确确实实不是缴费每五年一档的时代了,多缴费一个月都有用,缴费基数高一点也有用。80后、90后如果想在未来领较高的养老金,那么还是踏踏实实的缴费,有条件的多交一点才比较好。